仪器百科

SPR传感器基本原理以及SPR发展和优缺点

大分子相互作用仪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简称SPR,是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对在生物传感芯片(biosensor chip)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的检测是SPR应用原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基本原理

产生表面等离子共振相关于电介质的折射率、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入射光的波长以及入射光的角度。在共振发生的时候,入射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角度分别被叫做共振波长和共振角度。对于相同种类的金属薄膜,如果对波长进行固定,那么角度就和折射率相关;如果对角度进行固定,那么波长就和折射率相关。


3.jpg


若使用待测样品替换电介质,共振时的角度或者波长就可以测出,从而就能够将电介质的折射率或者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获取。若样品的生物或者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那么就会导致折射率的改变,从而使得波长和角度也会发生改变,如此,样品性质的改变就能够通过波长和角度变化的检测而获得。


将入射光的角度固定,对波长进行改变,波长伴随反射率改变的SPR光谱就能够得到;同样,将入射光的波长固定,对入射角进行改变,角度伴随反射率改变的SPR光谱就能够得到。


SPR技术发展:

1.能够和质谱仪等高分辨率仪器联用。

2.能够微型化测量装置以及敏感器件。

3.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4.能够进行高通量的检测。


SPR优点:

1.可以对反应动态过程实时、连续地监测。

2.能够快捷、方便地检测。

3.有非常广的应用范围。

4.不需要标记待测物。

5.对于浑浊、不透明或者有色溶液适合使用。


SPR缺点:

1.对于样品组成以及温度等干扰因素比较敏感。

2.对于非特异性吸附比较难区分。


2005-08-21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加载中...

已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