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百科

DNA分子杂交原理和意义

分子杂交仪

DNA分子具有互补碱基序列,能够通过碱基对使氢键等形成,从而使稳定的双链区形成为DNA分子杂交的基础。在进行DNA分子杂交之前,首先必须从细胞中提取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再采用加热或提高pH的方法,使双链DNA分子分离成为单链,这个过程叫做变性。之后,杂交两种生物的DNA单链,先用同位素标记其中一种生物的DNA单链,若有互补的部分存在于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那么双链区就能形成。因为同位素被检出的灵敏度高,所以其可以检测出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形成百万分之一的双链区。


05.jpg


原理

至于是否杂交如何看出来,,那么就需在探针上做标记(标记可以有很多种,生物的、荧光的、放射性的等等),杂交后会进行清洗,只会保留下特异性的杂交,然后对探针上的标记进行检测,从而得知是否在否杂交上。


意义

在分类学上,不同物种的DNA分子之间能够进行分子杂交,然而,相比于近缘物种,远缘物种的DNA分子之间进行分子杂交的可能性要小很多。例如,细菌与真核细胞DNA分子之间形成杂交分子具有很小的可能性。不同细菌的DNA分子之间杂交时,可以使某些互补片段形成。当人的DNA分子与小鼠的DNA分子之间进行杂交时,人DNA单链和小鼠DNA单链能形成杂交分子仅存在少量,并且仅是部分碱基配对。然而人与鼠之间形成杂交分子要易于人与酵母之间形成DNA杂交分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中的碱基序列也会发生改变。由分子杂交形成双螺旋片段的程度随着两种生物的DNA单链之间互补程度而变高,两者也会具有越近的亲缘关系,相反,怎具有更远的亲缘关系。因此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能够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来鉴定。


2005-07-15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加载中...

已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