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原子学说为什么在中世纪被扼制

小苹果llll 2016-09-20
评论
全部评论
ddw13036285770
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电解定律,表明原子带电,且电可能以不连续的粒子存在。
1874年,司通内建议电解过程被交换的粒子叫做电子。
1879年,克鲁克斯从放电管(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 库仑/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电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质量极大、体积很小。其条利用带正电的α粒子(即氦核)来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
分(99.9%)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模型:在原子的ZX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
样。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分析了元素的X射线标识谱,建立原子序数的概念。
1913年,汤姆生之质谱仪测量质量数 , 并发现同位素。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其利用α粒子撞击氮原子核与发现质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击棚 (B) 、氟 (F) 、铝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产生质子,故推论“质子”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利用α粒子撞击铍原子核,发现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建立了介子理论。
原子趣闻:人体中每秒有40万个放射性原子蜕变为其他原子。人体每个细胞平均有90万亿个原子,是40万个原子的22500万倍。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9 0 2016-09-21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