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原子核衰变

原子核

  原子核衰变,简称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认识原子核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子核衰变有3种: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原子核衰变原因

  其根本原因在于核内的核力与库仑力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无论是质子还是中子,它们之间存在核力,属吸引力。质子与质子之间存在库仑力,当然众所周知,属于排斥力。

  如果质子过多,那么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当然不稳定。通过质子变成中子等效应,降低排斥力,增加吸引力,Z终使二者达到平衡。这就是(级联)衰变过程。同样,如果中子过多,吸引力过大于排斥力,二力不平衡,也影响系统的稳定。所以要衰变,减少中子数或增加质子数。

  综上所述,当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搭配协调时,体系才稳定。否则就衰变,向稳定过渡。这就好比一个社会,男女比例不可以太失调。另外,当核内有过多的质子和中子时(比如质量数超过200时),即使二力平衡也不稳定。这就好比搭积木,积木越多框架越不稳定。也好比一个国家,比如以前的苏联,国家太大了,就不好治理。

原子核衰变种类

  α衰变

  α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核衰变);发生α衰变时,一颗α粒子会从原子核中射出;α衰变发生后,原子核的质量数会减少4个单位,其原子序数也会减少了2个单位。α衰变是一种核裂变,当中涉及量子物理学中的隧穿效应,和β衰变不同的是α衰变是由强核力力场产生和控制。

  设衰变前的原子核(称母核)为X(Z,A),这里Z为原子序数,A为质量数,衰变后的原子核(称子核)为Y(Z-2,A-4),则α衰变可表示为

  X(Z,A)→Y(Z-2,A-4)+α

  一颗α粒子带有5兆电子伏特的动能,其移动速度是每秒15000公里,即是只达到5%光速;由于α粒子相对大的质量,其+2的电荷,以及相对慢的移动速度,它们实在太容易就会和其他原子核和粒子反应及失去其能量,α粒子在几厘米厚度的空气内就会被吸收。

  地球上大多数的氦气都是来自地下蕴藏的矿物,如铀和钍的α衰变产生的。

  β衰变

  β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在此过程中,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或者正电子),分为β+衰变(释放正电子)和β-衰变(释放电子)。

  β-衰变中,弱相互作用把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其实质是一个下夸克通过释放一个W-玻色子转变成一个上夸克。W-玻色子随后衰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β+衰变中,一个质子吸收能量转变成一个中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其实质是一个上夸克通过释放一个W+玻色子转变成一个下夸克。W+玻色子随后衰变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与β-衰变不同,β+衰变不能单独发生,因为它必须吸收能量。在所有β+衰变能够发生的情况下,通常还伴随有电子捕获反应。

  γ衰变

  γ衰变是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种形式。反应时放出伽玛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不是粒子)。由于此衰变不涉及质量或电荷变化,故此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化学反应式。

  γ射线是电磁辐射,具有在电磁辐射的频谱中Z高的频率和能量,而且在电磁辐射的频谱中波长Z短,即是属于高能光子。由于其高能量,活细胞吸收它们时能造成严重破坏。

  屏蔽γ射线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材料用于屏蔽要顾及到质量和密度。高能量的γ射线,要求较厚的材料作屏蔽。屏蔽γ射线的材料通常有相当的厚度,以减低γ射线的强度。举例来说,γ射线需要1厘米的铅降低其强度至50%,6厘米的混凝土也可以将其强度降低一半。

  三种衰变比较

  α粒子即氦核,是发生α衰变时直接从核内放出的,而β粒子是负电子,核内并不存在,它是核内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放出的。重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核子在核内的分布情况发生变化,核内的能量要减少,核趋于稳定,这时如果还有较高的能量,就会在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的同时再放出一个γ粒子(即光子),这种情况和原子能级的跃迁类似。

  我们知道,当原子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同样,当核内核子分布情况由高能级变为低能级时。能量就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从上面的分析可知,α衰变与β衰变不是同时在同一核内产生的,而γ衰变则常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产生。

原子核衰变的应用

  通过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来鉴定年代,是考古的常用方法。

  我们知道碳有三种同位素,14C,13C,和12C。其中碳14是由宇宙射线轰击大气圈外层得氮原子而形成的,碳14形成了以后被氧化形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等圈层。

  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也就是说经过5730年后原来碳14的含量只剩下一半了,再过5730年后就只剩一半的一半,虽然碳14不断地在衰减,但是新的碳14也在大气圈外层源源不断地产生,基本上可以“收支平衡”,使得大气圈内地碳14总体含量保持不变13。56dpm/g carbon。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物吃植物,还要呼吸。所以每个活着地生命体内的碳元素总在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也保持了空气中基本的水平。

  一旦生命体死去了以后,它再也无法吸收新的碳14,而体内的碳14又在衰减。前面我们讲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时间的函数,碳14也不例外。不论刮风还是下雨,经过5730年后一半的碳14就会衰变为氮并释放出β粒子(一个电子)。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死亡生命体内碳14的含量得出其死亡的年龄。

  经过5个半衰期之后,也就是不到三万年,碳14就会衰减到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大概只有原来的1%了,再往后碳就变成死碳了,也就是说很难找到碳14的踪迹。因此碳十四测年的范围就很窄了只有大概五万年而已。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加载中...

已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