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分析与早期诊断

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分析与早期诊断

来源: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应用方案 2023-09-20 13:05:42 283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电子鼻案例分享

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分析与早期诊断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草莓果实病害过程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微生物携带总量以及气味传感阵列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果实真菌污染过程进行评价,建立基于电子鼻系统的采后早期病害识别分类模型,以期为实现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无损检测和在线监控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检测样品

红颜草莓果实

采摘于江苏省南京市锁石生态园

检测设备

PEN3 电子鼻 德国AIRSENSE公司

采用MOS传感器阵列技术,结合功能强大的数学分析方法,通过监测样品挥发的气体可快速对样品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预测。




 传感器响应 

由图可知,在快速响应时间时,No.2对应的响应值普遍偏低,范围在1.43~5.75之间(图4a);分析所有传感器响应曲线Z大斜率发现,整个过程中No.7和No.9号传感器变化波动Z为剧烈,而No.2传感器在整个过程中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图4c)。

结合传感器对应的敏感化合物分析看,No.2、No.7和No.9响应值变化可能是草莓果实病害过程中,醇类、酯类和萜烯类挥发性物质含量上升所引起的(图3),或者其他成分含量(如醛类)在贮藏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所造成。部分传感器,如No.4和No.10传感器在整个阶段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它们敏感物质分别对应的氢气和烷烃,不是草莓果实主要挥发性成分。

 PCA分析 

不同病害阶段PCA不同病害阶段的草莓样本电子鼻信号PCA结果如图所示。分析整个病害过程,将0~24、48~72h和96~120h分别归为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后期阶段进行定性区分。结果表明,所有模式下病害发生的早期阶段与后期阶段能实现完全区分,这说明电子鼻数据可以用于区分早期霉变和完全霉变的果实。另一方面,中期阶段与其他两个阶段仍有部分样品重叠,尚未无法完全分离,这是因为受果实个体生理差异,在接种病原菌后发病程度不完全与贮藏时间一一对应。在电子鼻信号降维基础上,进一步将降维后的特征数据与草莓病害指标进行关联性探讨。选取原始数据贡献率Z大的PC1作为表征参数,开展不同提取模式下的PC1与病害重要参数的回归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3种模式下的PC1与真菌总数、醇类、其他挥发性成分呈正相关,与醛类、酸类、酯类、酮类以及萜烯类挥发性成分成负相关。

 多特征模式下微生物含量预测 

由表3可知 ,总体建模集Rc2在0.848 ~0.910范围,RMSEC范围为0.365~0.474(lg(CFU/g));交互验证集R2 CV为0.813~0.889,RMSECV为0.406~0.529(lg(CFU/g));预测集Rp2为0.715~0.815,RMSEP为0.515~0.645(lg(CFU/g)),RPD为1.813~2.270。对同一特征信息源结构下的草莓果实真菌含量预测时,建模集、交互验证集和预测集的R2差值均未超过0.15,这表明建立的PLSR草莓果实真菌含量预测模型没有过拟合。对不同方案的PLSR建模效果比对发现,稳定响应值对应的特征数据建模、 交互验证以及预测效果相对Z优,RPD可以达到2.270。通常,当建立的无损模型预测精度RPD能达到2.0及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指标预测效果,因此快速响应值、 稳定响应值和Z大斜率值数据集下建立的电子鼻特征数据传感模型均达满意效果。

病害早期阶段的分类 

开展了草莓果实早期病害的无损识别, 在草莓接种病害发生不超过48h,病斑面积低于5%,未出现菌丝或其他繁殖体的前提下,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了对早期病害果实92.9%的准确区分。



采用电子鼻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国标的微生物检验手段,对不同病害阶段的草莓果实进行了气味评价,揭示了挥发性组分与电子鼻传感器信号间的关联响应特性,结论如下:

实验结论 1

本实验条件下,草莓采后灰霉病过程中,主要醇类物质含量可从0.85μg/g上升至3.95μg/g;主要醛类物质可从1.15μg/g下降至0.06μg/g。主要挥发性醇类、醛类以及少数几种物质与电子鼻特征信号呈现显著关联。

实验结论 2

结合不同特征提取方案,分别建立了草莓果实真菌病害的定量PLSR模型。稳定响应值对应的预测效果相对Z佳,RPD能实现2.270。

实验结论 3

开展了草莓果实早期病害的无损识别,在草莓接种病害发生不超过48h,病斑面积低于5%,未出现菌丝或其他繁殖体的前提下,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了对早期病害果实92.9%的准确区分。结果可为控制草莓/水果采后品质安全以及电子鼻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更多实验案例,请关注【北京盈盛恒泰】


电话:010-8399 3592/93

网址:www.ensoultech.com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5-04-07 10:51:52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