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地动仪失传了吗?为什么?

fr880402 2006-06-19
评论
全部评论
nanyounan
的确失传了,不过正在复原之中,已有初步成果了

ZG地震学家和考古学家近日宣布,通过大量理论计算和科学实验,失传千年的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新的复原模型已具备了验震功能。

原理并非教科书说的那么简单

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明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这个原理的科学性得到了专家的明确肯定。

由ZG科学院、国家博物馆、ZG地震局等研究单位数名地震学、考古学、文物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后认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复原工作通过了专家的验收。

“复原的这台地动仪模型代表了目前现代人的认识,是现阶段Z好的。”ZG科学院院士滕吉文说。

新复原地动仪模型是按照史料做的重新设计,其1/3小样目前陈列在河南博物院内。它以出土的汉代酒樽为基本造型,上部为穹隆的顶盖,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图案;下部呈直筒状,四周有八个立雕的龙头,器壁刻有汉代的纹饰;底部的八个蟾蜍作为仪器的支点,背内面外,向上张口,承接龙口吐出的铜丸。这种新的设计更加接近汉代风格,更接近史料中对地动仪的描述。

原来的地动仪模型无法检测地震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diyi台验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有幸的是,《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做了记载,不过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根据这一史料,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原它。

19世纪末,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目前家喻户晓的地动仪模型是ZG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结构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对这个模型的科学性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因为它并不能检测地震,更有西方学者认为张衡地动仪是因为没有达到科学要求才失传的。

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6种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也就是说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地震学理论计算、参数标定与实验检测的模型,是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初期结果。

以ZG地震台网ZX研究员冯锐为负责人的研究小组,从2002年起开始了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2004年7月与河南博物院合作,进一步组织了地震学、机械工程学、考古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地动仪的史料,还首次利用了《续汉书》和《后汉纪》对地动仪的记载取得了研制新模型的更多依据,不仅证明了地动仪的存在及确实工作过的真实性,还明确了张衡地动仪在现代地震学起步阶段曾经起过的重要思想启迪作用。

专家验收委员会指出,研究小组正确地理解了古书的记载,即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五部分组成,并按着悬垂摆原理和汉代的技术水平合理地设计了相应的结构,分析了地震波径向分量对地动仪的作用、共振效应和触发机构。

新模型对人为干扰一直未出现误触发

新的研究不仅揭示出导致地动仪有过明确反应的陇西地震发生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还估算出了洛阳的地面振动幅度。专家一致赞同对陇西地震参数所作的推断和估算。

冯锐研究员告诉记者,整个工作是本着“原理正确,结构合理,还原历史”的原则开展的。在设计新的复原模型时,不仅利用洛阳地震台对陇西地震的记录做过大量严谨的理论计算,还制作了原大地动仪的框架结构在振动台上开展过一系列基础实验,取得了大量的基本参数。

Z后,研究组利用了唐山、越南、云南等4次实际地震资料,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在振动台上实现了相当于当年陇西地震在洛阳的极其微弱的地面振动,然后把新复原模型放到振动台上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对地震的反应良好,对非地震的人为干扰一直未出现误触发。

从1875年日本人首先开始进行地动仪复原研究算起,至今已经130年,专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迈出了把张衡地动仪复原成科学仪器的关键性的一步。

冯锐研究员表示,目前的复原只是阶段性成果,整个工作还没有结束,内部结构需要优化,外观造型也需要征求公众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实现整体的统一。
16 0 2006-06-24 0条评论 回复
百花宫小魔女
因为ZG历代都是只重文重农 其他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
地动仪只是象征性的被放在 仓库里 没人研究 再加上战争的破坏因素 就失传了
15 0 2006-06-20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