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控制指标,作用原理,如何完成指标等等,谢谢... 比如:控制指标,作用原理,如何完成指标等等,谢谢
一、给棉刺辊部分的机构
(一)作用:喂入棉层,刺辊对棉层梳理并除去杂质。
(二)给棉刺辊部分的机件及作用
1、尾架:放置棉棉卷;下部的斜槽是为了增大棉卷与棉卷罗拉的接触,以增大摩擦力。
2、棉卷罗拉:喂入棉层;表面有沟槽,以增大与棉层的摩擦力。
3、给棉罗拉:握持给棉;表面有沟槽,以增大与棉层的摩擦力。
4、给棉板:与给棉罗拉一起形成握持钳口,前端工作面便于刺辊梳理。
5、刺辊:完成对棉丛的梳理。结构利用图片讲。
6、除尘刀:击落尘杂,调节落棉。
7、小漏底:托持纤维,排除短绒。
二、给棉刺辊部分的梳理作用
(一)刺辊对棉层的梳理过程
1、梳理方式:给棉罗拉与给棉板握持棉层尾端,刺辊梳理头端。
2、梳理过程:可分为三个结段
(1)梳开阶段:棉束尾端被牢固握持,头端被刺辊高速梳理—梳束梳开;
(2)梳理阶段:锯齿与纤维产生相对滑移与摩擦,产生梳理(纤维伸直、横向分开);
(3)分解阶段:随着棉束的喂给,对同一棉束尾端的握持渐弱,锯齿将棉束抓走—梳束分解。
3、梳理效果的评价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单纤百分率:取100克经刺梳理后棉层,将棉束与单纤维分离,并计算单纤百分率;一般为75-85%。单纤百分率越大,梳理效果越好。
(2)棉束百分率:取100克经刺梳理后棉层,将棉束与单纤维分离,并计算棉束占的百分率;一般为15-25%。棉束百分率越大,梳理效果越差。
(二)影响梳理效果的因素
1、刺辊锯条规格 (介绍刺辊锯条规格参数)
(1)工作角α:α大时,穿刺与抓取能力强,但刺辊落棉率低,返花多。α应根据所纺纤维长度而定;纺棉时α=65-75??;纺化纤,α=80-90??。
(2)齿密N:单位针上的针齿个数。N大时,针面抓纤维的能力强,梳理效果好;但纤维转移困难。
(3)齿顶高h:h小,针齿强度高,纤维易向外转移;h=2.7-4 mm。
(4)齿尖角γ:γ小,针齿穿刺能力强。
2、刺辊转速
在棉卷定量及给棉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刺辊转速越高,每根纤维所受的作用齿数增多(梳理度增大),棉束百分率减少,梳理效果好;但短绒增多。刺辊转速一般为800-1200转/分。
3、给棉板
(1)给棉板的有关长度:给棉工作面长度、隔距点以上工作面长度、分梳工艺长度。
分梳工艺长度:刺辊与给棉板以上工作面长度与鼻尖宽度之和,用公式表为:
式中:a为鼻尖宽度,L3为刺辊ZX水平线以上的工作面长度,R为刺辊半径,Δ为隔距,α为给棉板工作面的倾角。
(2)分梳工艺长度对梳理效果的影响
任一层纤维始梳点到握持点间的距离LX:
式中:YX为任一层到给棉板工作面的距离。
LA↓→LX↓→梳理长度↑→梳理效果↑
→短绒率↑
分梳工艺长度与梳理效果的关系见下表:
LA/mm 23 24.5 26.5 28.5
棉束百分率 6.3% 7.26% 8.12% 8.96%
短绒百分率 29.68% 28.48% 26.51% 24.42%
(3)给棉板分梳工艺的选择
根据经验LA≈棉纤维的主体长度
当LA>棉纤维的主体长度时,棉束百分率高;
当LA<棉纤维的主体长度时,短绒百分率高。
4、刺辊与给棉板的隔距:隔距越小,纤维越易被齿针抓取,梳理效果越好。实验结果见表:
隔距(mm) 0.23 0.305
棉束百分率(%) 8.96 10.14
短绒百分率(%) 24.42 23.35
此隔距为0.18-0.305mm。
三、刺辊部分的气流与除杂作用
(一)刺辊部分的气流
1、气流附面层的概念
刺辊转动时,带动周围一定层度的气流层流动,随刺运动的气流层称为附面层。其厚度一般为:13-16mm。附面层中的速度分布是:靠近刺辊表面气流速为刺辊表面速度。
2、附面层中纤维杂质的运动
开始阶段:纤维与杂质被锯齿带走,并随之一起运动;部分杂质与纤维脱离锯齿,悬浮于附面层中。
而后纤、杂随面层作回转运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纤、杂沿法向运动,纤、杂的运动为二者运动的合成。
由于纤维及细小杂质的重量轻、离心小,随附面层前进的距离长;杂质的重量重,法向离力大,易脱离附面层而形成落棉。
3、刺辊落棉区的划分
diyi落杂区:给棉板与刺辊隔点到除尘刀;
第二落杂区:除尘刀到小漏底入口;
第三落杂区:小漏底落杂区。
(二)刺辊落棉的控制
1、除尘刀的位置
除尘刀的位置:高低、角度、与刺辊的隔距。
(1)高低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
高刀工艺:除尘刀高于车面线;diyi落除杂长,除大杂多,落棉多。
平刀工艺:除尘刀顶部与车面线平齐:
低刀工艺:除尘刀低于车面线;diyi落除杂短,除大杂少,落棉少。
调整范围:以机框面线为准±mm。
(2)角度:是指除尘刀的工作面与机框面线的夹角,一般范围是70-110度。
采用小角度,除尘刀对气流的阻力大,落棉多;采用大角度,除尘刀对气流的阻力小,落棉少。
纺棉时,采用低刀大角度,多落多回收;
纺化纤时,采用高刀小角度,少落少回收。
(3)与刺辊的隔距:4.7mm-9.5mm。
此隔距大时,落棉少;小时落棉多。
2、小漏底工艺
(1)小漏底入口隔距:此隔距小时,进入小漏底的气流量少,而进入车肚的气流量多,刺辊落棉量多;反之落棉少。此隔距一般为:4.7-9.5mm。
(2)小漏底弦长:弦长短,落棉多。纺棉时弦长小,A186为175.6mm;纺化纤时大A186C为165mm。
3、其它因素
(1)刺辊速度:高时,落棉多;但纤维损伤多。
(2)锯条规格:如锯齿工作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