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其减少与否难以察觉,多无临床意义。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急反应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值小于0.05*10E+9/L。主要见于:(1)传染病急性期:一般病原体急性感染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随之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若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消失,说明病情严重。(2)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降低,24~48h后逐渐增多,增多的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并持续较长时间。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嗜酸性粒细胞不降低或降低很少,表明预后不良。(3)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嗜酸性粒细胞减低,可通过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刺激试验,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淋巴细胞减少,指外周血淋巴细胞值减低(成人<1.0*10E+9/L)。流行性感冒恢复期,出现典型的淋巴细胞减少。HIV感染,可选择性地破坏CD4+细胞,导致CD4+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例倒置。结核病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伴CD4+细胞明显减少。若ZL有效,淋巴细胞可正常。烷化剂(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细胞重度减少,伴淋巴细胞明显减低,停止用药后,淋巴细胞减少可持续数年。放射ZL可破坏淋巴细胞,每天低剂量放疗比每周2次大剂量放疗产生的破坏力更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患者,因机体产生抗淋巴细胞抗体,导致淋巴细胞破坏,淋巴细胞减少,减少程度与抗体滴度相关。各种类型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运动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营养不良或锌缺乏,可引起不同程度地淋巴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