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白细胞减少会有什么症状啊

十一出行 2014-04-28
评论
全部评论
小白爱吃菜5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前者是指外周血象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缺少;后者则是指白细胞总数低于2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低于1000/立方毫米,并伴有高热,感染等症状者。两者只是对粒细胞YZ程度不同而已。按病因分类,白细胞减少可分为以下五型: Ⅰ.型即粒细胞生成不良,常因X线、苯、抗肿瘤药物、营养不良、(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肿瘤转移,良性家族性粒细胞减少症所致; Ⅱ.型即粒细胞无效增生,如叶酸缺乏,白血症前期,再障和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早期; Ⅲ.型即粒细胞寿命缩短,多由败血症、病毒感染、脾功能亢进、慢性炎症及某些药物过敏反应引起; Ⅳ.型即Ⅰ或Ⅱ型的Ⅲ型的混合性粒细胞减少,是由淋巴瘤和免疫反应等所致; Ⅴ.型即假性粒细胞减少,如慢性原发性粒细胞减少、疟疾、内毒素血症才继发于某些血管扩张剂的ZL。过去,粒细胞缺乏症的死亡率高达50~90%,尤其是老年患者,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和输注粒细胞,病死率已降至25%左右。 (一)症状 1、白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Z常见为慢性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可无症状,或有轻微乏力,头昏,下肢酸软,食欲减退和发热等症状。病程可长达10余年,预后良好。继发性者,症状与体征随原发病而异,可有反复感冒、口腔炎,中耳炎,肺炎及泌尿性感染、皮肤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急骤,突感畏寒,发热,出汗,极度乏力,进行性衰竭。咽痛,口腔及多处粘膜有坏死性溃疡。易并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面部淋巴结肿痛,少数人有肝脾肿大,甚至发生黄疸。少数病人病情发展缓慢,但仍有反复感染,其中部分病例可能属于白血病前期,应随访。 3、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减少症:周围血白细胞多在2000~4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减少,值约在1000~1800/立方毫米,淋巴细胞相对,粒细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及空泡等退行变。象早期可正常,也可见粒细胞轻度受YZ或增生。 (2)粒细胞缺乏症:周围血白细胞数常在2000/立方毫米以下,甚至低于5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度减少,常在10~20%以下,有时完全缺如。粒细胞呈明显毒性改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象呈粒细胞成熟障碍或再生障碍,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可能稍增多。病情恢复时,周围血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单核粒细胞相继出现,个别可呈类白血症血象。 4. 特殊检查:有助于了解粒细胞减少的机理和原因,对选择ZL方法有一定指导意义。 (1)粒细胞贮备功能测定:可了解贮备功能正常与否。 (2)肾上腺素试验:是测定边缘池粒细胞的方法,有助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3)白细胞凝集素:如阳性则有助于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诊断。 (4)溶菌酶:测定血清和中的溶菌酶,可了解粒细胞的生成情况。 (5)维生素B12结合蛋白Ⅰ:此法结果可对功能做出评价。 (6)3H-嘧啶标记和DNA测定:以此了解内增殖池情况和幼粒细胞的增殖状态。 (7)分裂指数:以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8)DF32P(氟磷酸二异丙酯)及51Cr 测定粒细胞寿命,两者相互结合,有利于评定粒细胞动力学。 (二)、预防及预后 对密切接触放射线物质或苯等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可早期发现及ZL病人。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病人应严密检查血象。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药。对本身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服用这些药。 多数患者在解除病因,经ZL后可恢复正常。部分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可因感染而危及生命。
6 0 2014-04-29 0条评论 回复
鑫亿成happy
这个白细胞减少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Z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
白细胞低的原因多样,具体的升白ZL也不能一概而论,患者可先在饮食做一些调理,日常多食蜂王蜜,羊,大枣,人参等有助于提升白细胞的食物,也可以通过生物补硒的方式进行调理,通服硒唯康口嚼片行补硒,元素硒活化免疫机能,参与人体代谢,刺激免疫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对患者恢复白细胞数量辅助理想,如病情严重者,需确诊原因,及时进行升白ZL。
8 0 2015-10-18 0条评论 回复
时代的过逝节奏
你好!楼上点到的补硒调理时比较有针对性的,对于癌症病人因放化疗而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朋友9月检查白细胞不够4000,送过,调理后升上来,可以继续化疗了,后面他家人问了在那儿弄的,就不过问了。
6 0 2016-01-13 0条评论 回复
饰演故事角色
1.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见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b.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c.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Z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a.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c.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检查。 参考值: 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纤维化。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参考值: 中性细胞:40~70 % 淋巴细胞:20~40 % 单核细胞:3~10 % 嗜酸细胞:0.5~5 % 嗜碱细胞:0~1 %
14 0 2014-04-29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