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勇敢的破冰者 2016-11-20
评论
全部评论
绝版女子1314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Z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ZD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1 0 2018-07-30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