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军事建设迷M 2016-02-10
评论
全部评论
晴天公仔围脖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原教材是“混合沙和豆子”以及“观察白糖的变化”,在教学中,觉得白糖的变化教学起来(特别是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没有紧紧围绕教学ZX进行“操作性很强”的突破,也即是实验操作更应该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因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ZX“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将本节课做了大幅调整,一共设计了5个小实验,来让学生充分感知“有新物质生成”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本质现象。这样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铁丝弯曲、纸张的变形、火柴的燃烧和蜡烛的燃烧,初步感知“没有新物质产生”和“有新物质产生”。
(2)观察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有新物质产生本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ZD】: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按如下要求进行准备

蜡烛

火柴

汤勺

试管

细铁丝

白纸

托盘

试管架

餐巾纸

胶头滴管

1支

1和

1把

2支,分别装有CuSO4及NaOH溶液

若干

1张

1个

1个

1张

1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中的烧杯里装有一种液体,上课前3分钟,老师把一颗光亮洁白的铁钉一半放入溶液中,一半在溶液外边,请观察实验现象。这浸入溶液里边的铁丝为什么会变色?它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相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实验一:铁丝弯曲
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中的铁丝做成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或者是一个阿拉伯数字。(生积极动手)做完后观察,这根铁丝有没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能不能表达出来?(长短、形状发生了改变,但铁丝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它还是铁丝,本质没有变”。
2、实验二:折白纸
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同学动手将实验桌上的白纸做成一个你们喜欢的纸模。比一比,看哪些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做完后,认真观察,这张白纸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又没有发生改变?(纸张大小、形状等发生了改变,而纸张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以上两个实验,物质的形状、大小都发生了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只有形状、大小、形态的改变,而没有其他变化了呢?小组讨论,思考并汇报。我们来看看两个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3、实验三:火柴的燃烧
拿出一根火柴,观察它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然后点燃火柴,燃烧一会儿后熄灭,观察燃烧后的火柴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做好对比观察,写好实验观察记录单。(ZD强调:火柴头由红色变成了黑色,并且有气味,引出“有新物质产生”的概念。)
那么蜡烛的燃烧又有什么现象呢?
4、实验四:蜡烛的燃烧
观察手中的蜡烛,看看它的颜色、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然后点燃蜡烛,燃烧一会儿,再从以上几方面仔细观察并认真填写实验观察记录单。
将汤勺放在蜡烛的外焰上烧10秒钟,观察汤勺底部有什么变化。(有黑乎乎的炭黑产生)用餐巾纸擦拭汤勺底部,仔细观察餐巾纸上黑乎乎的东西,猜想它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进一步引出实验中“有新物质产生”)是不是只有燃烧实验才会有新物质产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5、实验五:往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烧碱溶液,观察实验现象。CAI课件“温馨提示”
(1)不要打碎玻璃试管和滴管
(2)不要将液体滴在皮肤和衣物上
(3)不能随便去尝各种实验药品。
(4)实验中若不小心把烧碱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并可以涂上硼酸溶液。
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实验。做好记录并汇报。可以很快看到实验中,有蓝色絮状沉淀物产生。进一步引ling学生,让学者知道并表述,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
三、对比分析五个实验
1、学生观察并尝试总结。
2、教师总结。
前2组实验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是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而后3组实验中,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四、点题,突破教学ZX:回到上课前老师的实验,铁钉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铁钉和烧杯中的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缘故。
【板书设计】
铁丝弯曲 形状改变 火柴燃烧 变黑、粉末

折白纸 形状、大小改变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变黑、炭黑 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 NaOH CuSO4 沉淀 有新物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Z终教学目标即“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引入还比较满意,能较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整个课堂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1、注意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课(尽管是所谓的赛课)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那种学生“出了问题”而教师却一带而过,或不管不问,或视而不见,这都会跟科学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特别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适当的关注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2、较好解决了科学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对于学生出现在课堂中的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例如学生会认为汤勺变黑是汤勺本身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出现,个别“科技新词 ”的出现等等我都给予了适当解释。
3、课堂组织成功驾驭,较好突破了重难点,充分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一个科学教师来讲,教学能“放”更要做到适时能“收”。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比如让学生“喜欢科学,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事物总有两面性,这堂课也还存在不足,归纳起来如下。
1、教学中“抠”的太细腻。学生很聪明,在课堂中从六年级学生的口中能顺当的说出“胶体”、“沉淀”、“果冻状物质”、“炭黑”等等一连串名词,真不简单啦!所以,在关注这些细节的同时,花在学生的这些细节的地方所用的时间就比较多。相反,就稍微弱化了“有无新物质产生的总结和提炼”。但反过来说,这堂课也真实的体现了教师关注了全体学生,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解决了课堂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
2、课尾对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这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强调不够,就显得主题还不够突出,似乎画龙还差一点眼睛的再现,也体现了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和设置还不够细,还值得深入钻研和仔细思考。
3、对于Z前面的两个物理实验,可否考虑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这样参与的面会更广,注重合作与个体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学生的广泛参与不是很够,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还应多家考虑,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进来,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教学语言的诙谐幽默和深入浅出则不是很好,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4、教学中一些小小的口误,教学中的语速语态等“细枝末节”今后还要进一步打磨和提高。
总之,比赛不时终点,而是起点,自己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唯如此,今后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9 0 2016-02-11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