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有哪几位

俺9来打酱油 2012-09-22
评论
全部评论
1972922
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 荷兰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E.Fischer E.费歇尔 德国 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S.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 瑞典 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W.Ramsay 拉姆塞 英国 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A.von Baeyer 拜耳 德国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H.Moissan 莫瓦桑 法国 制备单质氟
1907年 E.Buchner 布赫纳 德国 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Rutherford 卢瑟福 英国 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F.W.Ostwald 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O.Wallach 瓦拉赫 德国 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Curie M.居里 德国 发现钋和镭
1912年 V.Grignard 格林尼亚 法国 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
P.Sabatier 萨巴蒂埃 法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A.Werner 维尔纳 瑞士 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T.W.Richards 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Willstater 威尔施泰特 德国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F.Haber 哈伯 德国 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Nerst 能斯特 德国 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F.Soddy 索迪 英国 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F.W.Aston 阿斯顿 英国 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F.Pregl 普雷格尔 奥地利 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Zsigmondy 齐格蒙迪 奥地利 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 T.Svedlberg 斯维德伯格 瑞典 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H.Wieland 维兰德 德国 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A.Windaus 文道斯 德国 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Harden 哈登 英国 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 奥伊勒-凯尔平 瑞典
1930年 H.Fischer H.费歇尔 德国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C.Bosch 波施 德国 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F.Bergius 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I.Langmuir 兰米尔 美国 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Urey 尤里 美国 发现重氢
1935年 F.Joliot-Curie F.约里奥-居里 法国 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 I.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P.Debye 德拜 荷兰 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W.Haworth 霍沃斯 英国 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P.Karrer 卡雷 瑞士 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R.Kuhn 库恩 德国 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A.Butenandt 布特南特 德国 研究性激素
L.Ruzicka 卢齐卡 瑞士 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G.Hevesy 海维西 匈牙利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O.Hahn 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A.Virtanen 维尔塔宁 芬兰 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J.B.Sumner 萨姆纳 美国 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L.H.Northrop 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W.M.Stanley 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R.Robinson 鲁宾逊 英国 研究生物碱
1948年 A.W.K.Tiselius 梯塞留斯 瑞典 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W.F.Giauque 吉奥克 美国 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性
1950年 O.Diels 第尔斯 德国 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K.Alder 阿尔德
1951年 E.M.McMillan 麦克米伦 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G.T.Seaborg 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A.Martin 马丁 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R.Synge 辛格 英国
1953年 H.Staudinger 施陶丁格 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L.Pauling 鲍林 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Du Vigneaud 杜·维尼奥 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
1956年 N.Semyonov 谢苗诺夫 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C.Hinshelwood 欣谢尔伍德 美国
1957年 A.R.Todd 托德 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F.Sanger 桑格 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J.Heyrovsky 海洛夫斯基 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Libby 利比 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M.Calvin 开尔文 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M.F.Perutz 佩鲁兹 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J.C.Kendrew 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K.Ziegler 齐格勒 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G.Natta 纳塔 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D.C.Hodgkin 霍奇金夫人 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R.B.Woodward 伍德沃德 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
1966年 R.S.Mulliken 马利肯 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R.G.W.Norrish 诺里什 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G.Porter 波特 英国
M.Eigen 艾根 德国
1968年 L.Onsager 翁萨格 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D.H.R.Barton 巴顿 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O.Hassel 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L.F.Leloir 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G.Herzberg 赫茨伯格 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1972年 C.B.Anfinsen 安分森 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S.Moore 莫尔 美国
W.H.Stein 斯坦 美国
1973年 E.O.Fischer E.O.费歇尔 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Flory 弗洛里 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J.W.Cornforth 康福斯 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V.Prelog 普雷洛格 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Lipscomb 利普斯科姆 美国 研究和碳的结构
1977年 I.Prigogine 普里戈金 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Mitchell 米切尔 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Brown 布朗 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G.Wittig 维蒂希 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P.Berg 伯格 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W.Gilbert 右尔伯特 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F.Sanger 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R.Hoffmann 霍夫曼 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A.Klug 克卢格 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H.Taube 陶布 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B.Merifield 梅里菲尔德 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H.A.Hauptman 豪普特曼 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J.Karle 卡尔勒 美国
1986年 D.R.Herschbach 赫希巴赫 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 美籍华人
J.C.Polanyi 波拉尼 美国
1987年 C.Pedersen 佩德森 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
J.-M.Lehn 莱恩 法国
D.Cram 克拉姆 美国
1988年 J.Deisenhofer 戴森霍弗 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ZX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R.Huber 胡伯尔 德国
H.Michel 米歇尔 德国
1989年 S.Altman 奥尔特曼 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T.R.Cech 切赫 美国
1990年 E.J.Corey 科里 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R.R.Ernst 恩斯特 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R.A.Marcus 马库斯 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K.B.Mullis 穆利斯 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M.Smith 史密斯 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G.A.Olah 欧拉 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P.Crutzen 克鲁岑 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M.Molina 莫利纳 美国
F.S.Roweland 罗兰 美国
1996年 H.W.Kroto 克罗特 英国 发现富勒烯
R.F.Curl,Jr. 苛尔 美国
R.E.Smalley 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P.B.Boyer 博耶 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E.Walker 沃克尔 英国
J.C.Skou 斯科 丹麦
1998年 W.Kohn 科恩 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J.Pople 波普 英国
1999年 A.Zewail 兹韦勒 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 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瑞典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15 0 2016-10-08 0条评论 回复
yb936262
诺贝尔奖金哪些人群
19 0 2012-09-23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