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求人教版初中生物显微镜的知识

寻找生活轮廓 2010-06-16
要对光的步骤以及过暗和过亮的处理方法。还有平面和凹面镜的分别。光圈的作用!小弟急需这些,我19号就要考中考了!!... 要对光的步骤以及过暗和过亮的处理方法。 还有平面和凹面镜的分别。 光圈的作用! 小弟急需这些,我19号就要考中考了!!
评论
全部评论
闸北☆
■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应放在距边缘10cm处,以免碰翻落地。
■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用擦镜纸擦净。
■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ZY,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观察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其步骤是: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Z后填写使用登记表。(注:反光镜通常应垂直放,但有时因集光器没提至应有高度,镜台下降时会碰坏光圈,所以这里改为平放想让像变大就要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像变小则反(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ZX,同时把物象调节到Z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9 0 2010-06-17 0条评论 回复
禸圉湢哏羙
好好看看

论文:生物显微镜放大原理的实验研究

课题组成员: 南京市文枢中学 初二(7)班 周寅智 陶冶 肖文祥
指导教师: 程guan军
我们在物理课本上学习了显微镜知识,对于光学显微镜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生物课上我们曾亲手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到被放大的植物的标本。为什么生物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呢?为了探索其中的原理,我们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带着许多的疑惑我们再次走进了实验室,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了研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用生物显微镜仔细观察了双子叶植物茎横切(向日葵)标本,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研究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记录数据如下:
资料显示:标本的实际大小约0.04毫米
次 数 物 镜 目 镜 标本虚像大小(mm)
放大倍数 焦距(mm) 放大倍数 焦距(mm)
1 10* 16 5* 50 2
10* 16 10* 25 4
2 10* 16 5* 50 2
40* 4 5* 50 8
实验表明:当物镜不变、改变目镜时,目镜(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高,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当目镜不变、改变物镜时;物镜(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高,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也越高。这说明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仅与物镜放大倍数有关,而且还与目镜放大倍数有关。由于显微镜不容易拆开,我们看不到其中的奥秘。于是我们通过一个模拟的光学显微镜来帮助分析其中的原理。
二、显微镜的物距范围
我们将两枚焦距已知且不同的凸透镜分别插在光具座上,以点燃的蜡烛为物体用光屏来接收物镜所成的实像,这时我们看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相对于蜡烛倒立而放大的实像A1B1,由此推断并测量出显微镜的物距范围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三、组合透镜成像是怎样成像的?
观察显微镜的结构我们发现,显微镜原来是由两只凸透镜组成的透镜组。我们用它来模拟显微镜探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我们将光屏移走,在焦距是5厘米的凸透镜(物镜)后插入一块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目镜),移动目镜的位置,在目镜后的光屏上成了一个相对于蜡烛正立放大的实像,这就是第二次放大。为什么会造成第二次放大呢?究竟是谁是第二次成像的物呢?是蜡烛吗?因为目镜所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它前面的物应当在靠近目镜的焦点外侧,但我们测量蜡烛到目镜的距离后发现,蜡烛并不在这个位置,这说明蜡烛并不是目镜前面的物,那么目镜前面的物究竟在哪里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在物镜所成实像A1B1处安放了一片半透明的薄膜,以此来代替光屏,在半透明的薄膜上出现了原来所成的实像A1B1,这时我们在目镜后的光屏上又重新观察到原来所成的放大的实像。其原因是因为薄膜是半透明的,光线可以通过,这时薄膜相当于一张透明的幻灯片,薄膜上的实像正是我们寻找的目镜前的“物”。
既然薄膜上的实像能作为“物”,通过目镜成放大的实像,那么它能否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呢 ?这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四、目镜的位置在哪里?
要通过目镜观察到放大的虚像,目镜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呢?根据放大镜的原理我们知道物体应在透镜的焦距之内靠近焦点处,因此目镜离A1B1的距离应略小于目镜的焦距。我们按照这个设想又做了一次实验,透过目镜我们果然观察到了放大的虚像A2B2,这个像对于A1B1来说是正立的。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由以上问题的研究可知,显微镜能够将物体放大的原因是:物镜将其焦点外侧附近的物体放大成倒立的实像A1B1,A1B1离目镜的距离略小于目镜焦距时,通过目镜形成放大倒立的虚像A2B2。实际上物体通过物镜和目镜得到了两次放大。
五、问题讨论:
1、生物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哪个焦距长?哪个焦距短?
我们先后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当作物镜来试验,当采用焦距短的凸透镜时(一般为几—几十毫米),由于蜡烛离物镜较近,从蜡烛射入镜筒的光线较多,Z后成的虚像较明亮,所以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较短。一般来说,镜筒长度不宜太长,为了保证diyi次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内,所以目镜的焦距应长一些。
2、为什么物镜要成放大的实像,目镜要成放大的虚像?
在模拟显微镜实验中,我们试探着将蜡烛放在物镜的焦点内,让蜡烛在物镜中先成一个放大的虚像,移动目镜后在目镜中观察不到二次放大的虚像,这说明要保证二次成像diyi次成像必须成实像。实验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显微镜二次成像也可以在目镜后的光屏上成一放大的实像,但是这样观察起来没有观察虚像方便,因此目镜要成放大的虚像。
3、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现在我们再回到Z初的问题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呢?
因为显微镜利用透镜组对物体进行了两次放大,如果diyi次物镜把物体放大了10倍,第二次目镜又把物镜放大了10倍的像又放大了5倍,那么Z后显微镜就将物体放大了10*5倍,也就是50倍。所以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显然,这个结论和我们Z初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的放大情况是一致的。
(本文发表在《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和示例》一书)
10 0 2010-06-17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