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寻找关于生物的分类。

jiangjingLK 2014-05-22
评论
全部评论
散场118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Z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于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于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目录1 生物分类 2 病毒和类病毒 3 参见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生物分类 以下是生物分类演变的比较表:林奈
1735
二界海克尔
1866[1]
三界柴顿
1937[2]
二帝国柯普兰
1956[3]
四界魏泰克
1969[4]
五界沃斯等人
1977[5]
六界沃斯等人
1990[6]
三域无分类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帝国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细菌界细菌域古菌细菌界古菌域真核帝国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域植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真菌界植物界植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动物界动物界动物界动物界以下是综合主要分法的生物分类: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三域系统中的古菌域与细菌域同归于原核生物界。五界说的原核生物界则是包括没有核膜的细菌等。 古菌域(Archaea):一般生存于极端环境,如深海、盐湖、火山口等。包括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参见古菌分类表。 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绿菌(原名蓝绿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参见细菌分类表。 真核域(Eukary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Protoctista):五界说中Z备受争议、也Z为复杂的一群。主因是其他四界皆有明确之规定,而剩余的都被归于这一类,因此2000年、2006年的新分类法将原生生物界再细分成三界,但一般国高中教科书仍以五界说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半为单细胞及单细胞复合体(即介于单细胞与常见的多细胞生物,能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形式存活,可能在不同阶段、或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形式。多细胞生物的定义是聚集、细胞间有分工以及讯息传递)。 真菌界(Fungi):包括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所谓聚合菌一般称为黏菌slime(即史莱姆)。但事实上在五界说中,黏菌、壶菌会被归在原生生物界中,而且彼此关系甚远。但是在提到真菌fungi一词时,仍然会将之一起比较。参见真菌分类表。 植物界(Plantae):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在五界说中,除了极少数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绿藻部份为单细胞(争议点为归属于Protista),否则原则上植物界皆为多细胞。参见植物分类表 (NCBI)。 动物界(Animalia):即“后生动物”(即多细胞生物)。参见动物分类表。 病毒和类病毒 由于病毒是否为生物尚有争议,目前无确定的分类。参见生物病毒分类表。
9 0 2014-05-23 0条评论 回复
亚纶陈翔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Z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Z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Z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Z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ZX;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ZX。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Z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Z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Z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1757.htm
18 0 2014-05-23 0条评论 回复
liuye456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Z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於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於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以下是综合主要分法的生物分类:
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三域系统中的古菌域与细菌域同归於原核生物界。五界说的原核生物界则是包括没有核膜的细菌等。
古菌域(Archaea):一般生存於极端环境,如深海、盐湖、火山口等。包括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绿菌(原名蓝绿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真核域(Eukary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Protoctista):五界说中Z备受争议、也Z为复杂的一群。主因是其他四界皆有明确之规定,而剩馀的都被归於这一类,因此2000年、2006年的新分类法将原生生物界再细分成三界,但一般国高中教科书仍以五界说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半为单细胞及单细胞复合体(即介於单细胞与常见的多细胞生物,能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形式存活,可能在不同阶段、或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形式。多细胞生物的定义是聚集、细胞间有分工以及讯息传递)。
真菌界(Fungi):包括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所谓聚合菌一般称为黏菌slime(即史莱姆)。但事实上在五界说中,黏菌、壶菌会被归在原生生物界中,而且彼此关系甚远。但是在提到真菌fungi一词时,仍然会将之一起比较。参见真菌分类表。
植物界(Plantae):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在五界说中,除了极少数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绿藻部份为单细胞(争议点为归属於Protista),否则原则上植物界皆为多细胞。参见植物分类表 (NCBI)。
动物界(Animalia):即“後生动物”(即多细胞生物)。
20 0 2014-05-23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