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百科

电泳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电泳仪

电泳(electrophoresis, EP)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带电颗粒往和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由于在电场中带电粒子移动速度各不相同,利用这一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技术被叫做电泳技术。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电泳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结构

电源和电泳槽为电泳装置主要包含的两个部分。直流电由电源提供。电泳槽包括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类。比较常见的是垂直板式电泳。在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时候常常会被使用。夹在一起的两块玻璃板位于电泳槽中间,塑料条隔开玻璃板两边,电泳凝胶在玻璃平板中间制备。12cm-14cm一般是凝胶的大小,1mm~2 mm一般是凝胶的厚度。为了节省试剂和缩短电泳时间,这些年以来,新研制了胶面更小、更薄的电泳槽。制胶时在凝胶溶液中放一个塑料梳子,在胶聚合后移去,形成上样品的凹槽。平式电泳,在水平的玻璃或塑料板上铺上凝胶,将凝胶和电泳缓冲液用一薄层湿滤纸连接凝胶或者直接在缓冲液中浸入凝胶。带电分子电荷会伴随pH值的改变而改变,进而对其电泳迁移的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在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电泳,缓冲液能够使得待分离物的带电性质保持稳定。


07.png


电泳的基本原理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发生迁移的过程,叫做电泳。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便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因为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各不相同,从而电分子的迁移速度各不相同,从而分离、鉴定或提纯样品的技术。


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电泳的过电泳的过程。在1937年,Tiselius等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由于没有固定支持介质,因此有比较强的扩散和对流,对分离的效果产生了影响,于是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产生了,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使得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减少了。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为。Z初使用的支持介质。目前在实验室已经较少的应用这些介质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般使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如氨基酸、多肽、糖等小分子物质的分离。然而,目前进行分析的方法通常选用如HPLC等更灵敏的技术。这些介质对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非常的合适,操作简单、方便。然而其对于分离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却有较差的效果。


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使电泳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大的促进。使得电泳技术变为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淀粉凝胶为Z初使用的凝胶。但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目前使用Z多的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为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的凝胶。


2005-06-24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加载中...

已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