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百科

超声成像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超声成像系统

  超声成像系统是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成像原理以及人体组织器官的特征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通过观察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声像表现,探讨疾病的发SF展规律,从而达到诊断与zhi疗疾病的目的的仪器。

超声成像系统的发展历史

  1942年奥地利TDussik使用A型超声成像系统来穿透性探测颅脑,并于1949年成功地获得了头部(包括脑室)的超声图象。

  1951年Wild和Reid首先应用A型超声成像系统对人体检测并报道了了乳腺癌的回声图象。

  1954年Donald应用超声波作妇产科检查,随后开始用于腹部器官的超声检查。

  1965年Lallagen首先应用Doppler法检测胎心及某些血管疾病。

  1973年荷兰Bon首先报道实时超声显像仪,它是Z早真正用于检查诊断心脏病的切面实时超声显像仪。

  70年代脉冲多普勒与二维超声结合成双功能超声成像系统,能选择性获得取样部位的血流频谱。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应用,使得超声成像系统可以取得某些以前只有用侵入性方法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数据。

  80年代后,超声成像系统不断发展,应用数字扫描转换成像技术,图象的清晰度和分辨率进一步提高。脉冲与连续频谱多普勒联合应用,近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80年代彩色多普勒新技术的兴起,能实时地获取异常血流的直观图象,不仅在诊断心脏瓣膜疾病与先天性心脏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可以用于检测大血管、周围血管与脏器血管的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McDicken等人率先提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随后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心肌活动的功能,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与zhi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测手段。

  20世纪90年代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在开始成熟,出现了一些商业系统,并逐步用于临床,在很多应用领域表现出了优于传统二维超声的特性。

  近年来,超声成像系统处于快速发展中,很多新技术,如造影成像、谐波成像、心内超声成像等技术都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超声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

  1、一维显示

  A型超声成像系统:幅度调制型显示,即回波信号显示的是波形幅值的大小或强弱;其水平方向信号的距离代表着探测深度,即回声测距。

  M型超声成像系统:辉度调制显示,亮度显示,回波信号光点的亮度代表强弱。Z主要的特点是慢扫描电路,光点在垂直方向代表探测深度,而水平光点代表时间,由此得出一条位移-时间曲线,又称超声心动描记术。

  2、二维切面成像

  B型超声成像系统:又称超声断层法,或灰阶超声成像,目前应用Z广。光点显示,亮度随回声信号变化,深度扫描为垂直方向,位移扫描为水平方向,构成切面显示图。

  C型超声成像系统:成像画面与超声束垂直,与B型扫描面相差90°。

  F型超声成像系统:与C型的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C型超声仪的延迟电路控制的距离选通门的开启时间是个可调常数,而F型是随位置变化的函数。这样成像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由位置函数决定的曲面,可从三维角度去观察。

  3、三维立体成像

  静态成像:不同方位获取的二维图像,叠加而成,主要由软件完成。

  动态成像:将静态三维图像按不同时相顺序显示。

  4、多普勒成像

  D型超声成像系统:又称频移诊断法,即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又称多普勒频移。目前可分为脉冲式多普勒、连续式多普勒、高脉冲重复频率式多普勒、多点选通式多普勒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五种。

超声成像系统发展趋势.jpg

超声成像系统发展趋势

  1、外形结构

  在保证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使超声成像系统小型多功能化,如笔记本和掌上B超等。

  2、显示技术

  超声成像系统经历了黑白、灰阶、彩阶和彩色;在显像空间技术有1D、2D、3D到多普勒;时间由慢扫描发展为快扫描;时态由3D静态发展为3D动态;按物理参数,分幅度法和频移法;在聚焦技术上由模拟超声发展为数字超声。

  3、探头技术

  超声成像系统形状的演变,有长形、园形、凸形、小R凸弧阵到微型导管腔内探头。根据扫查的方位,又分为单平面、双平面、多平面及穿刺式探头。根据扫描方式分为扇形扫描、方形扫描、凸阵、相控。按探测部位有心脏探头、腹部探头、阴道探头、直肠探头、食道探头、尿道探头等。按功能有穿刺探头、术中探头、高频探头等。


2004-11-23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