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缝超声波探伤—检测条件的选择
一.探头参数选择
探头参数选择主要包括检测频率、晶片直径和折射角(或K值)的选择。
1.探头频率选择
对晶粒比较细小或母材厚度较小的焊缝,可选用较高的频率,一般为2.5∽5.0MHz。对于板厚较大、衰减明显的焊缝,应选用较低的频率。根据CB/T11345-2011标准的规定,检测频率按表8—1进行选择。
表8—1 探测频率的选择
对母材厚度较大的焊缝,可选用晶片直径较大的探头,探头的晶片直径大,所发射的超声波强度大,声能集中,发现远距离缺陷的能力强;对母材厚度不大或有曲率的焊缝,可选用晶片直径较小的探头,以提高缺陷定位、定量精度,对检测面不太平整或曲率较大的工件,使用小晶片探头可减少耦合损失。
探头K值的选择主要应从下列三方面考虑:
(1)应使声束能扫查到整个焊缝截面;
(2)应使声束中心轴线尽量与主要危险性缺陷相垂直;
(3)保证有足够的灵敏度。
若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的如图8-5所示,由于探头的扫查受余高的限制,如采用一、二次波单面双侧对焊接接头实施检测时,一次波只能扫查到H1以下的部分,二次波只能扫查到H2以上的部分。其中,
b—下焊缝宽度的一半;
l0—探头的前沿距离;
δ—工件厚度;
对于单面焊,b可忽略不计,这时,
从保证有足够的探伤灵敏度来考虑,宜选用较小折射角(39°~50°),因为在此角度范围内往复透过率较高。
因此要综合权衡选取,一般斜探头的K值可根据工件厚度、焊缝坡口形式及预期检测的主要缺陷种类来选择。通常薄工件采用大K值,以避免在近场区检测,提高定位定量精度。厚工件采用小K值,以便缩短声程,减小衰减,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打磨宽度。按照CB/T11345-1989标准的推荐,K值大致可按表8—7进行选择,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大K值的探头,既有利于缺陷的检出,也利于用一次波判别缺陷,减少误判。
应当注意:K值常因工件中声速变化和探头的磨损而产生变化,所以在检测前,必须在试块上实测K值,并在以后的检测中经常校验。
表8-7GB/T11345推荐的K值
表8-8JB/T4730.3推荐的K值
平板对接焊缝的超声检测,按照CB/T11345-1989标准的推荐,一般选用CSK-ⅠA(或IIW试块)和RB试块。
CSK-ⅠA(或IIW试块)试块用于调节扫描速度,调节检测范围和测定探头K值,测定探头前沿距离等。
RB试块用于调节扫描速度、检测范围、测绘距离-波幅曲线、调节检测灵敏度等。
三.耦合剂选择
在焊接接头超声检测中,常用的耦合剂有机油、甘油、浆糊、润滑脂和水,如检测面较粗糙时,也可选用粘度较大的耦合剂,如甘油等。目前实际检测中用得Z多的是机油与浆糊。浆糊有一定的粘性,并具有较好的水洗性,用于垂直面或顶面的检测具有独到的优点。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焊缝超声波探伤—检测条件的选择
- 探头参数选择
-
- 焊缝超声波探伤—焊接接头类型及特点
- 焊接及焊接过程
-
- 铸件的检测技术——铸钢件检测条件的选择
- 一、检测条件的选择 (1) 对不需要机加工的工件,可采用喷砂、砂轮打磨等方法,清除妨碍检测的附着物,要
-
- 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 质粒电穿孔转染过程中关键条件的选择。从细胞特性、电场参数、质粒质量以及实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各因素对转染效率的影响机制。通过详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的优化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