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 后道工艺概述
2024-08-1648一、去除不良品的晶圆测试
即使前道工序做得非常认真,最终晶圆上的芯片还是会有不良品的。这些不良品需要通过晶圆测试(Probing,也称CP测试)来去除。
1)淘汰不良品的意义是什么?
前道工艺结束后,晶圆上会制造出大量的芯片(也就是LSI),然后进入后道工艺,减小芯片尺寸意味着可以从一张晶圆上获得更多数量的芯片,单张晶圆上制造出大量芯片可以降低芯片的成本,但是,如果将有缺陷的产品放行到后续工艺则毫无价值。所以,必须判定经过了前段制程的芯片到底是合格品还是不合格品。换句话说,它的作用是给进入后段制程的芯片发一个通行证。我们称为KGD。当然,也要在有缺陷的产品上打个标记。
2)什么是晶圆测试?
晶圆测试一词来源于英文的Probe(探查的意思)。晶圆测试使用称为探针台(Prober)的设备来完成,设备上装有探针卡,探针卡上有很多导电的探针。探针卡如下图所示,每一种ISI芯片都需要一个专用的探针卡,要咨询探针卡制造商来定制,LSI 芯片上面有焊盘,探针会竖起来扎到这个焊盘上来进行测试。由于每一种ISI焊盘的数量和位置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专用探针卡。
探针卡
接下来解释一下“有效芯片数”这个术语。其含义是我们可以从一张晶圆中制造出多少个芯片。如下图所示,晶圆是圆形的,而芯片是方形的,无论如何都会有浪费的面积,因此,芯片的制造区域按照最宽的区域来计算。
晶圆上芯片的排列示意图
在晶圆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芯片面积越小,数量就越多。工艺微细化的意义就在这里。此外,无效边缘(EdgeExculsion)e的定义也很重要。它指的是制造工艺有多少mm的晶圆边缘无法保证被利用,半导体厂商如何减小这种无效边缘变得非常重要。
二、使晶圆变薄的减薄工艺
在封装芯片时,没必要采用已经流过前段制程的晶圆厚度,而是从晶圆背面削减到规定厚度。这就是减薄(BackGrind)。
1)减薄的意义是什么?
在第1章中介绍过晶圆的厚度,300mm晶圆的厚度为775um,200mm晶圆的厚度为725mm,这个厚度在实际封装时太厚了。前段制程中晶圆要被处理、要在设备内和设备间传送,这时候上面提到的厚度是合适的,可以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满足晶圆的翘曲度的要求。但封装的时候则是薄一点更好,所以要处理到100~200um左右的厚度,就要用到减薄工艺。
2)减薄工艺是什么?
减薄工艺类似于成膜工艺中介绍的CMP工艺,但又与CMP不同。实际上减薄使晶圆厚度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它更像是“切削”而不是“研磨”。如下图所示,含有金刚石磨粒的扁平砂轮以 5000转/min左右的速度削,使晶圆变薄。
实际的减薄示意图
话虽如此,也不能随便切削,因为在晶圆表面上有重要的LSI芯片,所以需要首先对晶圆表面进行保护。减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在晶圆表面使用紫外线固化黏合剂用滚筒等把保护胶带均匀贴好,保护胶带的材料是PET或聚烯烃。然后通过真空把保护面固定在吸盘上,用大约5000转/min高速旋转的砂轮对晶圆背面进行粗磨,再更换砂轮的号数进行精磨。之后,会留有大约1mm的损坏层,需要将其去除,最近也会用干法抛光代替化学试剂处理损坏层。然后将划片胶带(Dicing Tape)贴到晶圆背面,再通过紫外线照射使黏合剂固化并剥离。
减薄流程
三、切割出芯片的划片
为了将芯片。进行封装,使用划片刀(特殊的切割刀具)把晶圆切割成芯片。该工艺称为划片(Dicing)。
1)如何切割晶圆?
如上一节所述,把晶圆减薄,然后粘贴到划片胶带上(以下简称胶带),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划片后芯片散落得乱七八糟。
使用划片刀来切割晶圆,划片刀(厚度为20~50m)采用添加金刚石颗粒的硬质材料制造。金刚石划片刀每分钟旋转数万次来切割品圆,会产生摩擦热。因此需要在高压下不断喷射纯水来清除掉切割下来的硅碎片,一边同时切割。由于纯水会导致静电破坏的问题,因此通常在纯水中要混入二氧化碳气体。下图为划片的示意图。
划片的示意图
以上图为例,在图形水平方向切割完成后,将晶圆旋转90°,再在图形垂直方向切割晶圆。最终形成如图中的芯片一样的矩形。
2)半切割和全切割
晶圆虽然不是食材,但是也可以把它全部切割或者切一半。半切割形象上就如同一板巧克力,上面刻好了凹槽,之后可以根据凹槽再来分割。目前,全切割是主流,因为工程步骤减少,在质量控制方面也更有利。如果是全切割,你可能会担心芯片会散落。但实际可以通过前面介绍过的晶圆上贴胶带的方法来避免。
全切和半切之间的区别
四、粘贴芯片
贴片(DieBonding)是将切出的芯片贴在基板上,并固定到封装中。在某些情况下也完成电气连接。在后段制程中,芯片在切割完成后称为Die。
1)什么是贴片?
从完成划片的晶圆中选择合格的芯片,将其放在封装底座(称为DiePad)上,然后用黏合剂等固定,这个过程称为贴片。由于每个芯片都黏在载具胶带上,因此可以在不散开的情况下传送。当然,有缺陷的芯片最终将被丢弃。首先,用针从底部向上推出合格的芯片,用真空吸盘抓住浮起的位置,并将其传送到引线框架的封装底座上。下图显示了贴片的流程。
一直到芯片键合的流程
2)贴片方法
下面介绍如何使用黏合剂。首先,将黏合剂以点状涂抹在芯片基板上进行封装。芯片键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共晶合金焊接法,另一种是树脂黏接法。共晶合金键合法应用于金属引线框架或陶瓷基板的封装,把管芯固定其中。具体是在加热到400℃左右的平板上,把晶片的背面和导线框架的镀金压接到一起。此时管芯的硅与引线框的镀金形成Si-Au 共品合金,因此而得名。为防止氧化,该工艺在氮气气氛中进行。树脂黏接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封装基板,流程如下图所示。使用环氧树脂银浆作为黏合剂,从室温开始将其加热到约250℃,用Colet(真空吸嘴)真空吸住管芯,然后通过摩擦和加压将芯片黏合。
键合方法(树脂黏接方法)
五、电气连接的引线键合
您可能看到过像蜈蚣脚一样从ISI封装中引出来的端子。引线键合(Wire Bonding)是用引线将这些端子与芯片上的ISI端子连接起来。引线一般使用导电性良好的金线制成。
1)与引线框架的连接
使用金(Au)是因为金作为导线是稳定可靠的,芯片上的端子称为焊盘,引线框架在芯片一侧称为内部框架。使用称为自动引线键合机的设备,每秒可以键合几根到10根的引线。作为半导体工厂的场景,自动键合的影像经常在电视上播放,有些读者可能看到过。曾几何时,引线键合是一根一根由人工完成的,所以后段制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展历程来看,一直在向人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扩张。引线键合芯片和引线框架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LSI中金线的最小厚度约为15um,金的纯度高达 99.99%。
引线键合的芯片和引线框架的示意图
2)引线键合的机理
下图显示了引线键合的机理。从劈刀(Capillary,也称为毛细管)的尖端拉出金(Au)线,将电弧靠近它产生火花,使尖端的金呈球形(图a)。将其压在焊盘(AI)上并进行热压黏合(图b)。此时,采用超声波产生能量在200℃~250℃的温度下进行键合,该方法称为UNTC,为目前的主流。然后劈刀在预定轨道上移动并拉伸金线(c图)。之后,将劈刀移至引线部分并进行键合。引线部分镀有银(Ag)。随后,劈刀再移动到另一个焊盘位置,将一根金线拉到劈刀的尖端,用电弧靠近它产生火花,使尖端的金呈球形,如此重复这一步骤。
这样的重复操作是通过称为专用引线键合机的设备完成的,该设备能够以每秒几根引线的速度完成此操作。当然,LSI的产量越高,这种焊线机在后道工序的工厂中的应用就越多。
引线键合的流程图
六、封装芯片的注塑
完成LSI芯片的黏片和引线键合后,接下来就要为封装(Packaging)进行注塑(Molding)了。如果把芯片当成豆沙馅,那么注塑就好比是鱼烧的皮。这两者的确很像,都是用模具从上方和下方夹在中间并成形的。
1)注塑工艺的流程
本节介绍引线框架类型的注塑,越来越多的封装没有引线框架。首先,下图显示了注塑工艺的流程。将引线键合后的芯片和引线框架,一起传送到封装用的下部模具上面,再盖好上部模具,形象地说,是把芯片放置到上下模具形成的空腔(Cavity)中。此时,对上下模具同时施加压力,使模具紧密接触,再将环树脂等注人其中,芯片便被严严实实地注塑起来。
注塑工艺流程
为了便于理解,上图以单颗芯片为例对注塑进行了说明。这样做效率不高,实际的做法如下图所示,很多芯片连到一个引线框架中,然后一起进行注塑。
注塑工艺的实际做法
2)树脂注入和固化
模具加热到约160℃~180℃。将热固性环氧树脂注入模具中特制的料筒(Pod)。如图10-6-1左下图所示,下部模具的一部分可视为填充树脂的料筒,这只是一个示例,还有其他方法。用注塑杆通过压力将受热熔融的环氧树脂经由料路(Liner)推入腔内,这种方法称为传递注塑(Transfer Mold)。
当温度下降时,环氧树脂会固化。接下来取下模具,再等待一定的时间使之进一步固化,至此注塑就完成了。
注塑工艺与前段制程完全不同,称为后段制程。在注塑工艺中,芯片暴露在外部空气中,因此必须在洁净室中完成。
七、产品的打标和引线成形
完成ISI芯片的注塑后,为了把产品出货销售,还需要给产品印上产品名称和批次名称,也就是要进行“打标”(Marking)。还要对ISI外引线的形状进行修整,这称为“引线成形”(Lead Forming)。
1)什么是打标?
半导体器件产品的封装上必须包含公司名称、产品名称或批次名称9。这称作打标有两种打标方式:油墨印刷和激光印刷。前者在黑色包装上印上白色标记,因此易于识别,但存在容易弄脏和字符脱落的缺点。后者和油墨印刷相比,有难以识别的缺点,但由于激光印刷是把封装的部分树脂熔融来印字,难以擦除,所以这种激光法现在成为主流。两种方法都使用专用的打标机,打标示例如下图所示。打标中包含批次信息的目的、是当市场上出现不良品的时候用来帮助查明原因。
封装打标的示例
2)什么是引线成形?
封装外面的引线框架部分称为外框架,修整外框架的工艺称为引线成形。当然,市场上也有不带引线框架的封装,我们将在第11章中讨论。具体来说,通过引线成形机将引线端子的尖端与引线框架切分开,并且将引线端子弯曲成封装类型所要求的形状。实际中,以框架状态运输的LSI,要经过从引线框架上切割连筋的工序、将LSI从引线框架分离的修整工序,以及把引线端子做成特定形状的引线成形工序。流程如下图所示,这些工序是一个接一个按顺序执行的。
引脚成形的流程
以下仅作参考,根据封装的引线端子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安装方法,可以把它分为通孔直插型和表面贴装型。图中所示例子为前一种形式,后一种形式是类似于无须引线框架描述的BGA的型。
八、最终检验流程
完成打标和成形工序后,终于要进行最终产品检验了。检验方法根据ISI规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后段制程的检验流程是什么?
在后段制程中,每个步骤都要做外观检查和特性检查。外观检查是通过目视检查芯片、封装、外部端子(外框),以及标记上是否有划痕和污垢,逐工序进行检查。特性检查包括键合连接强度和电镀附着强度,不良品被随时剔除。封装好的半导体器件首先测量外观和尺寸,然后仅对没有问题的半导体芯片进行电气测试,使用各种专用设备完成。
2)什么是老化系统?
半导体器件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仪器、信息家电、家用电器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工业设备等,其长期可靠性的保证不容忽视。可靠性由产品故障率和时间的关系表示,在可靠性工程中称为故障率浴盆曲线。如下图所示,因其形状酷似浴盆(Bathtub)而得名。此模型在可靠性测试中大名鼎鼎,即使在半导体以外的产品中也是如此。如图所示,开始阶段的故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之后,由于故障是偶发的,因此故障率保持不变,与时间无关,使用寿命就在此范围内。之后,故障主要由于磨损所致,因此会急剧增加。
浴盆曲线
问题的关键是早期缺陷。产品投放市场后,如果出现大量早期缺陷,就会失去客户的信任,半导体制造商的地位也会岌岌可危。因此,检测早期缺陷的方法称为老化系统。这样做是为了让LSI芯片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尽快检测出早期不良。为此有专用的老化设备,配备有高温箱,封装好的芯片插入老化板上面。也可以认为这是在比平时更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加速试验,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
3)最终检查
下面仅以温度为例来说明,将进行高温和低温测试。在高温(100℃)和低温(0℃)下测量封装的电气特性,以筛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只有合格产品才会出货。这些是在专用老化设备中进行的,使用专用机械手(Handler)把封装好的芯片插入老化板的插座进行测试。
此外,根据半导体产品的不同,还有很多种检查方法。例如逻辑类芯片和存储类芯片的负载条件是不同的。
在前道工艺中,只有晶圆这一个工作对象。可是后道工艺则不同,随着工艺的进行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会使用专用的载具或夹具。
参考文献:
内容来源: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