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uSizer粒度仪用于USP729大乳粒检测
全文共 1045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1
概述
2
介绍
几十年来,脂质注射乳剂(图 1)通过提供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作为住院患者的营养在临床上使用。Intralipid 和其他平衡脂质乳液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 (LA)、omega-6 脂肪酸、α-亚麻酸 (ALA)、omega-3 脂肪酸。
图1 脂质注射乳剂
脂质注射乳剂的关键粒径包括平均粒径和尾部大颗粒(>5 μm)。目前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同时充分测量这两个参数,因此在USP <729>中存在两种方法:
方法I —— 光散射法
使用动态光散射(DLS)或激光衍射(在该方法中称为经典光散射)测量平均粒径。强度加权平均直径必须<0.5 μm,卡方值需较低。
Nicomp DLS系统(图2)可用于方法I检测脂注射乳剂平均粒径。按照USP <729>中设定的要求执行以下步骤:
使用100、250和400 nm的PSL标准验证系统性能。
系数变异(COV)必须<10%的参考值。
将样品稀释到适当浓度,并在90°处测量大小。检查卡方误差计算是否可接受,并记录强度加权平均直径。该值必须<0.5 μm(500 nm)。
图 2. Nicomp DLS 系统
方法II —— 光阻法
使用单颗粒传感技术(SPOS)测量尾端大颗粒浓度含量。大于5 μm的体积加权百分比不得超过0.05%。
使用采用单颗粒传感技术(SPOS)的颗粒计数器(如AccuSizer,图3)测量注射液乳剂的尾端大颗粒。有关使用此技术的其他指导信息可在USP<788>和USP <1788>中找到,执行以下步骤:
使用约5μm和10 μm的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标准粒子(每个粒径分析三次)对颗粒计数器的粒径和计数准确性进行检查,平均直径应在预期值的10%范围内。
检测范围从1.8 μm到50 μm,大于5 μm的体积加权结果(PFAT5)必须<0.05%。
图3. AccuSizer APS
3
结果
图4显示了Nicomp DLS方法I结果。卡方计算为0.43,平均直径为313.2 nm,低于500 nm的限制。
图4. Nicomp DLS方法I结果
图5和图6显示了AccuSizer方法II结果。在稳定性较差的样品中,>0.5μm的数值明显较大,详见图6。
图 5. AccuSizer 方法 II 良好的结果
图 6. 稳定性较差的样品的AccuSizer 方法 II 结果
4
结论
Entegris 为方法 I 和方法 II 均提供了解决方案。AccuSizer 因其高分辨率和自动稀释功能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多家药企PFAT 5 方法 II 检测的优选方案。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AccuSizer粒度仪用于USP729大乳粒检测
- Entegris Nicomp?可用于测量平均大小,AccuSizer?可用于测量大于5 μm标准粒子。
-
- AccuSizer粒度仪用于USP787蛋白团聚检测
- AccuSizer?用于蛋白质配方优化的自动颗粒计数分析,以最大限度低减少聚集并执行USP\x26lt;787\x26gt;亚可见颗粒物测试。
-
- AccuSizer粒度仪用于USP<788>不溶性微粒检测
- Entegris AccuSizer?A2000 USP不溶性微粒仪满足USP \x26lt;788\x26gt;的不溶性微粒检测要求。
-
- AccSizer 粒度仪用于蛋黄酱粒径分布检测
- 制作新型蛋黄酱(或蛋黄酱类涂抹酱)的配方师也许希望能够分析油滴大小,以优化新的配方,从而获得最长的保质期。AccuSizer可用于研究新型配方,它可以准确界定滴度分布和浓度。
-
- 用于 CMP 浆料的 AccuSizer系统
- CMP浆料是纳米级磨粒和其他化学品的复杂混合物,包括表面活性剂、pH 调节剂、氧化剂、有机酸和络合剂。磨料的粒度分布是以多种方式影响整个过程的关键参数。磨料平均尺寸和分布宽度会影响材料去除率(MRR)。
-
- Bettersize3000plus激光/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
- Bettersize3000plus激光/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
-
- Bettersize3000plus激光/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
- Bettersize3000plus激光/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
-
- 磨料粒度和粒形同步检测,异常大颗粒无所遁形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仅坚韧顽强的竹子担得起如此赞美,高强度高硬度的磨料也具有相似的性质。磨
-
- BT-1700扫描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
- BT-1700扫描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
-
- BT-2900干湿法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
- BT-2900干湿法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
-
- 粒度仪参数设置
- 本文将详细探讨粒度仪参数的设置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粒度仪的主要参数、调整技巧以及如何根据样品特性来优化设置,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