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张校刚&AU Netanel Shpigel:基于EQCM-D与ssNMR技术解读-MnO2储荷机制
1.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近年来,由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低成本、不易燃的特性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从而得到了大量关注。为寻找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正极材料,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探索 MnO2 正极,特别是 α-MnO2。
过去十年,广泛的研究工作已显著改善了这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但其充电机制也成为水系锌离子电池领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讨论的核心围绕三个方面:第一,载流子的类型以及与 MnO2 相互作用的性质仍不清楚。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的可能性,包括(1)Zn2+在隧道结构中的脱嵌;(2)MnO2与H+相互作用相变形成MnOOH;(3)Zn2+/H+共脱嵌;(4)Zn2+/H+共脱嵌并发生转化反应;(5)MnO2溶解与碱式硫酸锌(ZHS)转化为层状Zn-Mn化合物;(6)MnO2溶解和沉积和(7)H+脱嵌。对于H+脱嵌,则可能需要考虑两种可能性:嵌入脱溶剂化的H+或水合氢离子H3O+。
第二,ZHS在充电机制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解决。虽然人们普遍接受充放电过程中ZHS会可逆形成/溶解,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转变为层状Zn-Mn活性材料来增加充放电容量。
第三,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ZnSO4和低浓度MnSO4组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进行测试。一般来说使用基于Mn2+添加剂能够抑制MnO2溶解,但最近有研究表明添加的Mn2+在充电时被氧化为MnO2从而增加电极容量。
鉴于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校刚团队&Ariel University Netanel Shpigel博士&西湖大学向宇轩博士提出利用多种原位结合非原位测试对以上几个问题提供新的解读。通过固体核磁,TEM,原位XRD,原位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D,原位红外以及原位pH测试,分析了??-MnO2在放电过程中由水合氢离子H3O+嵌入隧道结构形成??-HMnO2·H2O并且通过形成ZHS稳定电解液pH环境,Mn2+添加剂在充电过程中会被氧化为MnOOH并释放H+帮助ZHS溶解,并维持电池循环过程中的pH稳定性。其成果以题为“Revisiting the charging mechanism of α-MnO2 in mildly acidic aqueous zinc electrolytes” 在国际期刊Small上发表,第一作者为吴朗源,目前为Ariel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联合博后。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4583
2.主要内容介绍
图1.α-MnO2脱嵌水合氢离子H3O+分析。a-b) 第二圈的充电和放电状态极片粉末的固体核磁谱图。c-d) 核磁谱图分峰对应的A位点(422 ppm)和B位点(352 ppm)分别对应α-MnO2隧道的2x2和1x1结构。e-g) 涂覆α-MnO2的晶振片原位EQCM-D测试,在一圈的充放电过程的质量分析以及在放电状态和充电状态下的晶振片表面SEM图,在放电状态可以看到片状ZHS垂直生长于晶振片表面。h-i)原位红外测试的放电和充电过程对应的红外振动变化。i) α-MnO2嵌入脱溶剂化的H+和水合氢离子H3O+结合能分析。
为探究α-MnO2对于质子的储存方式,首先采用2H固体核磁对满放和满充电态的极片粉末进行测试,发现在放电态检测到两个不同化学位移的峰(A和B),这是由于嵌入的质子与形成D-O-Mn键后,自旋密度从Mn3+转移到2H核,从而引起了2H产生接近400ppm的化学位移,而其中A和B分表代表了2H处于两种不同化学环境,通过DFT模拟恰好对应于α-MnO2隧道结构中的2x2和1x1孔。进一步通过原位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D)技术对嵌入过程的准质量变化过程进行了Sauerbrey?Faraday方程分析,发现嵌入离子为水合氢离子H3O+。并且通过原位红外测试进一步证明了H2O振动峰确实从放电再到充电过程中出现了可逆的出现与消失。
图2.MnSO4添加剂作用分析。a-c) α-MnO2电极分别在2M ZnSO4 + 0.2M MnSO4 (a), 2M ZnSO4 (b), 0.2M MnSO4 (c)电解液中的原位pH测试。d, f) 未涂覆的晶振片在2M ZnSO4 + 0.2M MnSO4电解液中在0.8~1.8V电位区间的EQCM-D测试以及晶振片的XRD测试。e,g,h) 未涂覆的晶振片在2M ZnSO4 + 0.2M MnSO4电解液中在0.8~1.9V电位区间的EQCM-D测试以及晶振片的XRD测试。
为探究MnSO4添加剂对Zn-MnO2电池的作用,首先通过在三种不同电解液中进行原位pH测试发现,MnSO4添加剂加入之后对于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pH值产生了较大变化。为研究MnSO4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我们在未涂覆电极材料的晶振片上直接进行循环测试,在0.8~1.8V电位区间发现在充电过程中有MnOOH在晶振片表面的可逆沉积(f图中XRD确认),而将电位拓展到1.9V之后则发现在晶振片表面有大量物质沉积对应于R-MnO2和MnOOH的混合相(g图中XRD确认),并且发现沉积形成的R-MnO2会在接下来的放电过程继续嵌入H3O+并产生ZHS。因此可以确认MnSO4添加剂加入在循环初期可以通过Mn2+到Mn3+的氧化过程释放质子并在充电阶段帮助溶解ZHS使电池pH值维持稳定。而随着循环进行Zn负极表面副产物增多以及HER反应会给电解液增加OH-,而上述反应的存在可以用于平衡负极的副反应产物从而延长循环稳定性。而对于1.9V宽区间测试则证明了,若在长循环过程中,Zn负极电位由于腐蚀而可能导致正极电位高于1.8V后会存在进一步的氧化反应形成R-MnO2并参与到正极容量贡献,因此可能对于Zn-MnO2电池长循环容量的波动可能来源于该反应的影响。
3.结论
图3.Zn/α-MnO2机理示意图
这项工作对α-MnO2 正极材料在2M ZnSO4+0.2M MnSO4电解液中的储荷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多种分析工具,包括非原位ssNMR,原位 XRD、EQCM-D、IR 和 pH测试,排除了 Zn2+嵌入的可能性。相反,使用非原位ssNMR,原位 EQCM-D 和 IR 严格证明了 H3O+的可逆嵌入。放电过程中H+和 H3O+的消耗导致的电解质pH值变化,并通过形成ZHS而趋于稳定。Mn2+的加入在增强系统循环稳定性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pH值,进而在带电界面产生活性H3O+并促进ZHS溶解,从而使整个充电/放电过程具有化学和电化学可逆性。尽管 ZHS沉积/溶解的化学反应具有热力学不可逆性,但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仍实现了化学可逆性。这个过程通过由两种不同的热力学准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引起pH值的局部变化,且电极表面附近的pH值由不同电位发生的反应控制。
4.文献链接
LangYuan Wu, ZhiWei Li, YuXuan Xiang, WenDi Dong, XiaoDong Qi, ZhenXiao Ling, YingHong Xu, HaiYang Wu, Mikhael D. Levi, Netanel Shpigel*, XiaoGang Zhang*. Revisiting the Charging Mechanism of α-MnO2 in Mildly Acidic Aqueous Zinc Electrolytes. Small 2024, 240458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4583
瑞典科技简介
瑞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表界面分析、薄膜制备与表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领域的先进科研仪器生产商,是该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应用领域涵盖表界面、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药物开发与诊断等众多研究领域。我们为用户提供高科技、精准的科研设备,同时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技术和应用支持,知识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也是我们所做一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用户遍及全球权威科研单位和顶级实验室,是表界面科学领域的专家。通过为他们提供先进的表界面表征与分析仪器,我们与客户携手共进,旨在应对简化实验室日常工作的挑战。
24小时热线:4008336968。
产品目录:
QSense: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测量仪
追踪分子运动,实时表/界面表征
KSV NIMA:
LB(Langmuir-Blodgett)膜分析仪
气液/液液/气固界面有序单/多层结构组装表征
布鲁斯特角显微镜
无损实时监测空气/水界面处分子层的图像
界面剪切流变仪
高灵敏度测量液体界面处的流变性能
浸渍镀膜机
无振动,可程序控制的固体样品浸渍方案
Attension:
表面张力/接触角测量仪
测接触角/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临界胶束浓度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熔盐储能技术与热分析
- 熔盐储能技术研讨会配套文章
-
- 打印Au NPs
- 纳米技术在构建功能器件方面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包括集成电路、透明电极和柔性执行器。自底向上制造是功能结构制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复杂结构的实际应用可控制造一直是一个挑战。
-
- 基于PCR技术的OSMcDNA细胞基因组整合与转录机制研究
- PCR技术扩增OSMcDNA片段,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将其转染至HEK293T细胞,结合威尼德紫外交联仪优化基因组整合效率。通过qRT-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分析整合位点及转录活性
-
- 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Bex1相互作用蛋白的分子机制研究
- 酵母双杂交技术系统筛选与hBex1相互作用的蛋白,揭示其潜在分子调控网络。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构建诱饵载体并转化酵母菌株,结合文库筛选及威尼德紫外交联仪验证互作。
-
- 储能安全新标杆!UL9540A:2025标准解读
- 2025年3月12日,全球储能安全评估核心标准UL9540A第五版正式生效!
-
- 聚焦环境与土壤生态:SIP技术文献解读
-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微生物追踪中的具体应用
-
- 海南细胞疗法政策解读:突破性法规与创新机制驱动产业腾飞
- 埃泽思生物( Applied Cell)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相关领域上游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公司产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细胞样本存储,药物发现,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 基于微囊化ANP cDNA转染技术调控高血压大鼠血压机制研究
- 微囊化ANP cDNA载体,结合电穿孔技术(威尼德)转染至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探讨其对血压的调控机制。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大鼠血清ANP水平显著升高,收缩压降低21.3%
-
- 红外烤灯技术要点解读
- 红外烤灯作为一种利用红外线辐射进行加热的设备,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加热效果与应用范围。
-
- 基于白蛋白微泡介导的心肌细胞报告基因转染机制研究
- 白蛋白微泡的理化特性,系统探讨其介导心肌细胞报告基因转染的机制。实验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制备微泡载体,结合某试剂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分析不同参数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
- 量子理论系列 | 解读量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与领域应用
- 应用方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原子干涉仪,原子陀螺,原子钟
-
- 光谱诊断技术的科研与应用实践:专访张洪明老师的创新之路
- 《前沿视点》栏目组专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张洪明老师。张老师在光谱诊断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次采访聚焦张老师科研工作及当前实验室最新进展,并对光谱诊断技术发表独到见解。
-
- 【人物专访】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张洪明老师:光谱诊断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 应用方向:光谱诊断、等离子体、X线弯晶谱仪、紫外及真空紫外光谱仪、可见光光谱仪
-
- 中科院院士张明杰团队揭示无膜细胞器融合和裂变磷酸化调控机制
- 本期对话嘉宾:张明杰院士团队成员吴颢玮博士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