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使用Frontier 进行痕量气体检测的腔增强吸收光谱

使用Frontier 进行痕量气体检测的腔增强吸收光谱

来源: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分类:操作使用 2019-08-30 09:47:50 2254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引言

使用FT-IR检测低浓度气体需要很长的光程以增加吸收。通常的方法是使用多程的怀特池(White Cell):两面镜子呈一定角度放置,光束在二者之间反射一定次数后越过其中一面镜子而射出,光程可达数十米。在腔增强测试中,高度准直的光束在两面镜子之间反射,每次反射均有少量辐射穿过镜子而射出。使用高反射镜时,有效光程可以达到两面镜子间距的数千倍。这使得检测较小体积的低浓度气体成为可能,例如寻找呼吸气体中的代谢产物。


腔增强吸收光谱(Cavity-Enhanc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CEAS)与更为人所熟知的腔衰荡技术(Cavity Ringdown Technique, CRDS)有相似之处,后者检测连续反射后穿过其中一面镜子而射出的信号的衰减。通过检测吸收物种导致的衰减速率的增加,CRDS能够检测ppb浓度的小分子。衰荡技术一般用于研究小分子,NIR激光源的波长可以调谐为较窄的各个光谱谱线。相比之下,本文叙述的是将宽带光源应用于较大分子而产生较宽光谱的CEAS。


所检测到的信号是穿越光腔不同次数的光束的总和。图1所示为不同反射率不同反射次数时透过光强度的比例分数。镜子的反射率通常都大于99.95%,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光需要经过上千次反射。两面镜子间距为L而反射率为R时,有效光程为L/(1-R)。镜子间距为25 cm而反射率为0.9995时,有效光程为500 m。由于不是

单一光程,Beer-Lambert定律并不适用。相反,浓度C、入射和透射光强I0与I的关系为C(I0-I)/I1

image.png


图1透过光强度的比例分数与反射次数的关系

镜子的高反射率意味着只有很少一部分光源辐射进入腔中。因此,通常使用的都是激光光源。本研究旨在使用近红外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LED)作为光源以降低这项技术的成本和复杂性。2

实验部分

实验所用光源为光纤耦合的SLED,ZX6000 cm-1处输出功率为10 mW,带宽接近400 cm-1。光腔放置于光源与装有InGaAs检测器的近红外Frontier™检测口之间。使用单色器时系统的准直更加简单,因为此类光谱仪的圆形光圈较大。主要的目标物种是1,3-丁二烯,一种常见的危险空气污染物。光谱测试的分辨率为4或16 cm-1。光腔长度为25 cm,镜子反射率的检测值为99.98%。此时的光程增强因子为5000,所得有效光程为1.25 km。图2所示为该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image.png

图2实验装置示意图

结果

光谱测试的分辨率在0.5到16 cm-1之间。由于1,3-丁二烯的光谱谱带相对较宽,16 cm-1的分辨率已经够用。图3所示为浓度在300到800 ppm的丁二烯腔增强光谱。根据扫描-扫描噪声的分散测试结果,四分钟测试时1,3-丁二烯的检测限大约为600 ppb。

image.png

图3 1,3-丁二烯的光谱

腔增强光谱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能够观察多个物种。图4所示为异戊二烯、甲烷以及混有10 ppm甲烷和120ppm异戊二烯的空气的光谱。在4 cm-1的分辨率下,可以看到甲烷光谱的精细结构叠加于异戊二烯的宽谱带之上。

image.png

图4异戊二烯(红色)、甲烷(绿色)以及混有10ppm甲烷和120 ppm异戊二烯的空气的光谱

总结

使用SLED光源与装有InGaAs检测器的Frontier™的腔增强吸收测试可以实现ppm量级的1,3-丁二烯检测灵敏度。使用同一系统对其他烃类物种进行了测试。使用多道SLED可以增加光谱范围,但是无法在较宽的光谱范围内维持所需要的高反射率。

致谢

本文所叙述的CEAS/SLED技术由牛津大学的Physic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Laboratory建立,并且将由Oxford Medical Diagnostics有限公司开发该技术的医学和其他应用。

参考文献

1.M. Mazurenca, A.J. Orr-Ewing, R. Peverall,G.A. Ritchie, Annu. Rep. Prog. Chem. Sect.C,2005, 101, 100-142.

2.W. Denzer, M.L. Hamilton, G. Hancock, M.Islam, C.E. Langley, R. Peverall and G.A.D.Ritchie, Analyst, 2009, 134, 2220-2223.





相关产品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我们的使命: 打造更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推动更开放包容的世界。 我们的愿景: 以世界一流...[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26 11:12:17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