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光电白酒酿造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白酒作为中国的传统酒,发展历史悠久,在市场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白酒行业面临“由量到质”的消费转变,“喝少点、喝好点”成为主流消费心理。所以白酒酿造的品质和安全是白酒厂现在需要密切关注的两个问题。
白酒酿造品质监测
白酒的酿造工艺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固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以及固液结合发酵法。目前我国大部分白酒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传统的固态酿酒工艺大致分为七个步骤,分别是选料、制曲、固态发酵、蒸馏、贮藏、勾兑、灌装。制曲和固态发酵是白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制曲是将高粱、小麦等粮食原料制成一种含有多种微生物和酶的微生物制剂。发酵是制成的酒曲中的微生物和酶将原料中的淀粉转化为糖类,进而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在制曲和发酵的过程中都会产生CO2,通过CO2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整个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酒精的生成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其生成量代表着本次发酵的正常与否。所以曲房和窖池内的酒精浓度和 CO2浓度都是决定此次发酵质量的重要参数,对这2个参数进行监测可以随时掌握白酒的酿造情况。
但是现在各大白酒企业对这些参数的采集方式还停留在人工采集阶段,采集过程繁琐,十分耗费人力和物力,没有精确且便捷的采集方式。使用CO2和丙烷气体传感器可以显著改善上述问题,CO2气体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全过程产生的CO2浓度,丙烷气体传感器可以监测乙醇挥发的浓度,这2个传感器的使用可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助力提高白酒品质,减少人工成本。
白酒酿造安全监测
在白酒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CO2和酒精,CO2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并无危害,但当环境中的CO2浓度超标时会有窒息的风险;酒精和其挥发的蒸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酒厂发生火灾等事故的风险较高。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对于CO2浓度和乙醇挥发浓度的监测很有必要。
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CO2含量为0.04%,当人所处环境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超过5%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眩晕、呼吸不畅的症状,当CO2含量>10%时会有窒息危险。固态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为了避免工人操作过程中不慎吸入高浓度CO2,需要实时监测CO2浓度,可以使用CO2传感器进行监测,当封闭空间内CO2含量超标时禁止工人进入。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酒厂设计防火规范》 GB50694-2011的有关要求,在白酒勾兑车间、灌装车间、酒泵房,酒精度大于或等于38度的白酒库都需要设置乙醇蒸气浓度检测报警装置。乙醇蒸气浓度检测报警装置的报警设定值不应大于乙醇蒸气爆炸下限浓度值的25%。通过丙烷气体传感器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实时监测乙醇挥发的浓度,在乙醇浓度超标时及时预警,保障生产安全。
四方光电白酒酿造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四方光电微型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SRH系列和微型红外丙烷传感器SBH系列均采用NDIR技术,与热催化和半导体技术相比不易受有害气体影响,具有选择性强、精度高、寿命长的优势。可以在全温度和浓度下确保检测精度,响应快,稳定性好,能够在曲房和发酵池复杂环境中应用,满足白酒酿造过程中对于CO2浓度和乙醇挥发浓度监测的需求。
并且由于酒精发酵产生的CO2气体纯度较高,一般占全部发酵气体的95%以上,测定酿造过程中排出CO2的浓度变化需要有较大量程测量范围,微型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SRH多量程可选,在全量程线性化、数字化输出,适合酿造生产环境使用,还可广泛应用于培养箱、粮仓、菌菇房、煤矿、石油化工等领域。
微型红外丙烷传感器SBH满足防爆等级Exia llC T4 Ga,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同时兼容模拟电压和数字串口输出,满足工业现场、实验室测量等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广泛应用于酒厂、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泄漏监测、制冷剂泄漏、液化气站等领域。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应用案例|瞬态光电压光电流解决方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测试(光电测试系统)
- 本文介绍了卓立汉光基于稳态光电测试开发的瞬态光电测试系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测试提供多方位测量方法,满足不同光电器件的瞬态测试需求
-
- 农业大棚环境监测气象站——农业园区气象监测解决方案
- WX-CQ10小型自动气象站(具备省级CMA证书)是一款多功能于一体、低功耗、可快速安装、便于野外监测使用的高精度气象观测设备。
-
- 白酒适合用近红外吗?近红外在白酒行业的应用
- 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分析化学领域中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带来了一次新的分析技术革命。
-
- 立鼎光电|红外光电对抗测试装备
- 西安立鼎光电提供多种红外光电对抗测试装备,包含便携式红外发射率测量仪、手持式红外发射率测量仪、数字红外辐射计、红外辐射功率计等系列产品,欢迎咨询。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