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多国爆发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WHO的特别预警。
WHO新闻稿中指出,对于猴痘是否构成PHEIC,IHR(国际卫生条例2005)突发事件委员会成员尚未达成共识。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考虑了委员会意见以及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的其他因素后,WHO总干事确定猴痘多国爆发构成PHEIC。
截图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2022年4月之前,在非洲流行地区以外很少报告人感染猴痘病毒。WHO***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WHO已收到近1.5万例猴痘病例报告,包括5例死亡病例,猴痘病例数量以及发生疫情的国家数量似乎在上升。目前,WHO对于猴痘疫情风险的评估为“中等风险”,但欧洲地区为“高风险”。
就在本周,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也发表了来自猴痘国际合作研究小组的16国病例系列报告,为高危人群和症状识别提供了重磅证据。该研究领衔机构之一,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新闻稿介绍这是“迄今***大规模的猴痘确诊病例研究”。
今天这篇文章里,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结合这些***新进展,介绍我们对于猴痘的认识。
图片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OI: 10.1016/S1473-3099(03)00856-9
猴痘病毒并非新病毒,它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被发现。但此次疫情的出现显然对于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
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虽然称为猴痘病毒,它并不只存在于猴子中,已知许多动物物种(如松鼠、袋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可在自然环境中易感染猴痘病毒。WHO表示目前没有人畜共患病传播实例的书面证据。
猴痘可以通过接触体液、皮肤或黏膜表面(如口腔或咽喉)的损伤、呼吸道飞沫和受污染的物体传播。
WHO公布猴痘流行情况
WHO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2022年7月20日期间,WHO所有六个区域的72个国家共报告了14533例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5例死亡病例(尼日利亚3和中非共和国2例)。相比2022年5月初数据(47个国家报告的3040例病例)已明显增加。
许多既往没有报告过猴痘病例的国家正在发生传播。目前报告病例数***多的是欧洲区域和美洲区域。
目前报告的大多数猴痘病例为男性患者,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自称为同性恋、双性恋的男性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MSM)中,病例更多见于城市地区,病例聚集与社交/性行为网络相关。
西非和中非国家的病例数量也显著增加,病例中有更多的女性和儿童,与欧美的患者人口结构明显不同。
WHO对于猴痘病毒和疾病特点的***新判断
WHO声明中也介绍了猴痘病毒的病毒传播和疾病特点。
数学模型估计,猴痘病毒传播力指标基本再生数(R0)在MSM人群中的高于1,而在其他情况下低于1。
在非洲以外暴发的猴痘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既往爆发病例的情况,通常是自限性的,皮疹病变局限于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没有进一步扩散。
报告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估计为7.6~9.2天(基于欧美多国监测数据)。病例间传播的平均连续间隔(serial interval)估计为9.8天(95%CI 5.9-21.4天,数据基于英国的17对病例接触者)。
在卫生工作者中报告了少数病例,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但迄今尚未发现职业传播病例。
来自***新权威医学论文的证据
NEJM重磅:16国猴痘病例分析,部分症状易误诊
这项研究在当地时间7月21日在线发表于NEJM官网,旨在明确近期多国出现的猴痘病毒感染特点,为识别高危人群、改善未来的诊断、减少感染传播提供洞见。研究报告了2022年4月27日~6月24日期间在16个国家诊断出的528例感染。
截图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总体而言,98%的感染者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75%是白人,41%也是艾滋病毒(HIV)感染者。患者中位年龄为38岁。
性接触是***可能的传播途径。95%感染者推测是通过性活动感染的;在接受检测的377人中,有109人(29%)也报告了其他性传播感染。在分析***的32人中,有29人可检测到猴痘病毒DNA,这进一步支持了性传播的假设。
“需要强调的是,猴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传播感染,它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密切身体接触获得”。NEJM研究***作者、伦敦玛丽女王大学John Thornhill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传播主要发生于男男性行为者,但不限于上述人群。”
在有明确接触史的23人中,猴痘病毒的中位潜伏期为7天(范围3~20天)。
从疾病表现来看,猴痘感染者出现多种皮肤病变和全身临床表现。
• 在这个病例系列中,95%的患者出现皮疹(64%患者病变<10处),73%有***生殖器病变,41%有黏膜病变(其中54人有单个生殖器病变)。
• 出现皮疹前的常见全身特征包括发热(62%)、嗜睡(41%)、肌痛(31%)和头痛(27%);淋巴结肿大也很常见(56%)。
研究团队强调,当前回顾研究中,不少感染者所出现的症状,并不符合既往对于猴痘的医学定义,如口腔溃疡、***黏膜病变和单个病变。这些临床症状与性传播感染(STI)相似,容易导致误诊。
5%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cidofovir(原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tecovirimat(已获批用于天花治疗)和牛痘免疫球蛋白。
大多数病例是轻度和自限性的,没有发生死亡,70人(13%)需住院治疗。HIV感染与否没有影响入院概率。住院的原因包括疼痛管理(主要是严重的***直肠疼痛,21人)、软组织重复感染(18)、因咽炎而吞咽困难(5)、眼部病变(2)、急性肾损伤(2)、心肌炎(2)和感染控制(13)。入院患者中观察到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心肌炎和会厌炎),因此研究团队建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猴痘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柳叶刀-感染病学》发表近年病例回顾研究
早在5月猴痘爆发初期,5月24日,《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就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详细描述了英国既往(2018年至2021年期间)7例猴痘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
截图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这项研究显示,尽管大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但是患者皮损消退后病毒DNA排毒时间至少为3周。
这篇研究也为两款抗病物用于猴痘的潜在治疗效果提供了洞见:3例确诊患者接受了brincidofovir治疗,均因肝酶升高而导致停药,尽管未有患者完成完整疗程,但是这部分患者***终均完全恢复;1例确诊患者接受tecovirimat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且这例患者相较于其他6例患者排毒时间和患病持续时间更短。
推动大流行防范与应对
WHO总干事在7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正在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我们仍然对此知之甚少”。宣布PHEIC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强调了大流行防范和应对。
核酸提取磁珠作为新冠病毒RNA提取的重要原料,是吉恩特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高分子材料,将均一的分子材料的粒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入磁性,再引入配基,从而使分子材料具备磁响应性和生物吸附性能,在核酸提取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尤其是GNT-108磁珠,更是对新冠病毒的RNA提取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提取结果可直接应用与下游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