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ZD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要支持方向
农业科学领域
1.光合作用分子机制与作物高光效品种选育
针对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需求,以主要粮食作物与禾本科C4植物为材料,着重研究光合作用体系GX利用光能的分子机理、光合产物分配与运输的调控机理、C3与C4植物碳代谢与光呼吸的调节机理、C4植物特殊解剖结构形成的分子基础,获得光能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主要粮食作物新材料新品系,为农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及育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
2.重要经济作物油菜或薯类的遗传改良
以油菜或薯类(马铃薯和甘薯)为材料,开展重要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性状的培育研究。研究影响油菜高油分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网络、光合产物与油分积累的关系、环境和生育期对油分积累的影响,为油菜高油分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马铃薯和甘薯高产、抗病、抗旱等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阐明块茎和块根发育、淀粉合成与积累的调控机制,为马铃薯和甘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设计育种提供科学指导。
3.重要农业动物扩繁与健康养殖研究
针对家畜良种扩繁和健康养殖的需求,从绵羊和山羊的不同品种资源、生理及遗传调控等途径入手,系统研究其生殖生物学特性,提出提高绵羊和山羊繁殖力的理论和措施;针对危害家畜生产的寄生虫疾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4.高产作物群体结构与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的匹配原理与调控机制
针对作物高产群体结构的形成和资源GX利用,ZD研究: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和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的匹配原理与调控机制;高产GX作物生产体系地上群体与地下根系、根际微生物及土壤养分水分条件的互作机制与调控途径;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未来大面积高产GX的限制因子,为提升我国农田生产力提出可行措施和政策建议。
5.新型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基础研究
针对农业微生物制剂品种优化、换代升级的需求,开展农业微生物群体感应的基础研究,阐明新型微生物通讯系统的信号构成及传导途径,设计GX微生物制剂;进一步阐明微生物生防制剂合成与生态调控机制。为设计GX、SX、持效和多功能微生物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6.重要造林树种或竹子速生优质抗逆品系培育的生物学基础(C类)
针对主要造林树种或竹子,ZD其研究生长周期调控及速生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及适应和抵抗不良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造林树种优良性状的固定及超级品系的品种化繁育途径,建立规模化繁育的方法和技术。
7.家禽或重要水产品种的可持续养殖研究(C类)
针对集约化的家禽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系统研究家禽氮磷吸收与沉积的调控原理,提出饲料氮磷GX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家禽养殖GX、节粮和清洁生产的新模式;以1-2种重要的水产品种为对象,综合研究在可控水体内养殖的营养需求、病害FZ、环境效应和产品安全等关键方面的生物学问题,提出相关品种养殖的标准化模式,为进一步拓展自然水体的可持续养殖提供基础。
8.人工草地功能调控研究(C类)
针对发展优质GX人工草地、提高我国草地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需求,ZD研究人工草地的地带性分布格局和空间配置设计、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牧草生产与家畜饲养的关联系统集成与生产带耦合,为国家制定人工草地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能源科学领域
1.低渗透与致密油气开发渗流理论和提高采收率新方法
针对低渗透与致密油气GX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重大需求,研究低渗基质-裂缝系统等复杂储层精细表征和预测新方法,发展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低渗透与致密油气藏GX开发的理论基础,研究提高低渗透与致密油气藏采收率新方法,发展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
2.电压源型高压多端直流输电设备和系统
针对电压源型高压多端直流输电,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仿真方法和控制规律;研究高压直流变换器新型拓扑结构,多变换器相互作用机理及与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规律;研究不同拓扑结构高压直流断路器中短路电流的限制与开断机理。
3.新型高性能二次电池研究
ZD支持金属锂等轻元素化合物的多电子反应体系理论和新型、GX电池储能研究,ZD突破涉及离子传导膜材料和GX、安全的电解质材料、高性能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以及纳米碳结构电极材料,构建新型高容量二次电池新体系,为实现新型电池安全和工业化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4.海洋深水油气安全GX钻完井工程理论及方法
针对南海深水安全GX钻完井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海洋深水钻井地质灾害机理和预测模型,海底井口-隔水管-平台-海洋环境复杂载荷耦合动力学及安全控制原理,低温高压条件下井壁稳定和井筒压力控制机理等,建立完善海洋深水安全GX钻完井工程理论并发展相关先进方法。
5.规模储能和储热过程的基础研究(C类)
针对压缩气体储能,研究超临界气体的流动传热特性和过程耦合的能量传递与损失特性,研究高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内部流场结构,以及系统调试和优化算法;针对GX储热材料、单元及系统,研究储热材料性能的对流与流固耦合传热机理,解决中高温储热材料GX储、释热特性及多尺度多相传热机理。
6.典型过程工业优化和节能(C类)
以典型过程工业为研究对象,实现基于模拟的过程优化设计、调控、放大与强化,研究过程耦合,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境影响;针对过程工业节能中的无机膜GX分离技术,着重研究材料微结构控制方法、成膜机制和膜分离机理,建立GX膜材料和大型膜组件设计和集成的理论基础。
7.能源动力系统GX清洁利用的科学问题研究
围绕燃煤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研究能源动力系统提高能效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在过程设备、系统流程、热力循环等不同层面GX利用的新思路;研究高参数发电系统中GX热功转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高参数发电系统中燃料的GX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机理;研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发电的新方法。
8.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科学规模开发与水资源保护(C类)
围绕大规模煤炭开采对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重大影响,研究煤炭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方式下,煤岩层结构与地应力场及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耦合关系,建立我国西部煤炭科学规模开采的新理论。
信息科学领域
1. 网络通信与计算的协同理论与方法
面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和大数据的应用及通信瓶颈的矛盾,研究通信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协同机制、物理与认知的融合理论、异构组网和路由算法,研究适应业务时空分布多样性和基于虚拟化的多种资源按需调控方法,提出计算通信协作模型及可获得的网络增益上限,并完成实验验证。
2. 高级人机交互的计算理论及实验研究
研究脑机的计算与交互,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的计算与交互、情感的计算与交互、动作计算与交互、人体参数的测量与认知,研究有关的理论模型、传感器件、传输方法、数据处理算法并开展实验验证。
3. 图像与视频数据的GX表示与处理
面向网络图像与视频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处理,研究基于人类视觉机理的视觉计算模型;探索网络环境下大规模图像与视频数据GX的表示、编码、传输、分析、理解、处030600.net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面向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研究现实场境和虚拟景观混合呈现的理论、方法与GX算法。
4. 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新型信息器件研究
开展纳米分辨力快速光学成像器件与技术研究,研究突破衍射极限、近场矢量光束调控、快速信号转换与探测、动态信息获取与表征等科学问题;研究可延展柔性无机电子器件的设计理论、转印实现及界面机理;开展新型存储器件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单光子探测器件研究,研究忆阻器件的物理机制、新材料体系与器件结构,研究提高光存储密度和寿命的新机制。
5. 新型生化微传感器系统研究
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某些重金属痕量污染物检测重大需求,研究新型生化微传感器集成自治系统,主要研究难降解生化污染物的新型敏感机理、痕量生化物质富集机理与预处理方法、低维纳米催化反应机理与方法、敏感材料自更新机理与方法和多传感单元集成自治等科学问题,实现对痕量生化污染物的快速、在线、自动监测。
6. 基于开源代码的软件开发的原理与方法(C)
围绕发展软件服务业的国家需求,研究基于开源代码的软件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探索基于群体智慧的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模型与方法;分析开源社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基于开源代码的软件安全缺陷的发现与修复的机理;研究基于开源代码的软件运行状态的感知机制及保证服务质量的方法;构建基于开源代码的软件开发及运行的实验平台。
7. 城市大数据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C类)
面向公共安全领域以及智能城市的实际需求,研究空间信息数据、社会网络数据等的协同表示,研究面向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三元空间的协同感知与群智认知理论,提出视觉计算模型,建立深度计算模型,研究三元空间虚拟交互与智能控制新的模式,适应社会管理、智能城市和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应用需求。
8. 深空环境下的信息传输理论 (C类)
面向未来深空通信和探测的需求,研究深空网络编码理论,探索星际尺度时空强约束条件下信息传输能力的动态边界,研究空间多维稀疏资源的联合优化利用,提出星际通信技术体制与体系结构,分析关键问题,建立实验模型。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
1.ZG特提斯域若干典型区(带)复合成矿系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
选择我国特提斯构造-成矿域内若干典型区(带),ZD研究复合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规律,及其对国家急需金属矿产成矿的控制,研究若干代表性的复合成矿系统演化过程与金属超常富集机制,研究复合成矿系统形成的构造叠加与转换过程,探索可能的深部驱动机制,从理论上提高对国家急需矿种、特别是其大型-超大型矿床找矿勘查的预见性和目的性。
2.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过程、效应及其调控
研究我国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效应,分析多尺度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的承载能力阈值;阐明山区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性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度与调控原理;评估变化环境下水土作用失衡的山地脆弱性与区域灾害风险,阐释我国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机制。
3.热带气旋精细化测报理论和技术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开展登陆热带气旋精细化结构的野外观测试验,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精细化结构的多源资料分析理论和方法,探讨环境场对登陆热带气旋内中尺度系统发SF展及演变的影响,研究登陆热带气旋风雨分布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开展登陆热带气旋灾害影响预评估、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研究。
4.人类活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机理、对海湾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影响,探讨海湾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依据及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为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湾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ZG北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机理与潜力评价
厘定ZG北方砂岩型铀矿成铀盆地的区域构造与动力学背景;充分利用各行业深部钻孔资料,研究不同类型成铀盆地构造和沉积相系、赋矿砂体形成的古沉积和古气候环境;研究盆地内铀的富集区,对比含矿地质体与不含矿地质体的差异,恢复含矿流体源、运、储的形成演化过程;建立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预测找矿勘查区及新矿产地,评价ZG北方砂岩型铀矿的资源潜力。
6.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区域特征、健康风险与控制(C类)
通过区域尺度POPs远距离迁移与归宿研究,认识新型POPs的运移与演变规律;鉴定和识别对我国和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污染物,推动我国POPs国际公约的超前研究;探讨新型POPs的分子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机制,科学评估我国POPs暴露水平与风险;研究主要工业生产过程中POPs的生成与释放机理,发展并提出防控对策与技术。
7.延伸期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C类)
研发适用于我国延伸期天气预报统计模式,建立先进的延伸期动力统计预报系统,分析影响我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物理过程,研究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季节内振荡和天气尺度运动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分析触发热带麦登-朱利安震荡(MJO)对流活动的关键前期信号及可预报性,研究热带-中高纬相互作用过程及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8.近海环境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C类)
研究近海环境变化压力下我国重要渔业资源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变迁特征、对补充过程的影响与机制、渔业种群对这些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为保护、修复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关键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科学领域
1. 环境因素引发呼吸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理与干预研究
研究大气细颗粒(含PM2.5)等环境因素引发呼吸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理,通过细胞、动物模型、患者表型与基因组变化的整合分析,系统解析其分子机制,遴选作为候选药物靶点的重要调控分子,为干预新策略提供依据。
2.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记忆的形成和消除
开展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记忆相关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研究,揭示成瘾记忆形成、保持、提取和强化的分子基础与信号通路,研究针对成瘾记忆的药物新靶点和前体化合物,探索选择性消除成瘾记忆的策略和手段,提高干预复吸的有效率。
3. 代谢综合征的分子营养学机理研究
研究营养、代谢稳态失衡与代谢综合征发SF展的关系,揭示特定营养、基因与代谢通路改变促发代谢稳态失调的机理,阐明营养感应与细胞应激调控网络在代谢稳态异常中的作用,提出代谢综合征的早期FZ措施。
4. 老年骨骼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基础研究(C类)
结合临床与流行病学的工作基础,研究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病等老年骨骼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阐明骨骼发育、衰老和稳态保持的分子机制,为预防与诊疗老年骨骼相关疾病的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5.炎-癌生物信号在肿瘤发SF展和肿瘤ZL中作用的研究
围绕炎-癌相互作用信号的研究,阐明肿瘤细胞死亡的方式对天然免疫细胞抑癌或促癌作用的影响,探讨免疫炎症细胞机能重塑的方法和机制;研究炎症反应与药物敏感性、抗药性产生的关系,为肿瘤ZL提供新的思路。
6.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和侵袭的早期分子事件研究
以1至2种恶性肿瘤为对象,研究癌前病变和肿瘤侵袭前期的早期分子事件,发现肿瘤诊疗新标志物,提出阻遏癌前病变和肿瘤侵袭的有效手段,提高肿瘤诊疗水平。
7.免疫细胞亚群在慢性炎症疾病中的调节与致病机理以及靶向ZL的基础研究(C类)
结合免疫细胞亚群产生与维持的工作基础,研究细胞亚群(如T细胞、B细胞或树突状细胞亚群)对炎症与免疫疾病的调节作用以及致病机理,提出靶向ZL的新思路新策略。
8.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C类)
以1种重要脏器的移植为对象,研究免疫耐受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寻找免疫耐受标志物,探索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方案,降低植后器官的慢性免疫排斥、患者的机会感染或肿瘤发生,提高长期生存率。
中医理论ZT
1. 基于临床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
基于脏象,研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理论基础,阐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揭示临床有效病证气血论治的LX机理。
2. 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
以灸法临床LX确切的病证为载体,系统揭示灸材、灸法作用的特点和生物学基础,阐明影响灸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比较研究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
利用现代成像技术等手段,探索经络研究新方法,为研究中医经络的科学内涵奠定基础。
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ZT
1.重要病原细菌关键生物学特性的进化机制
以肠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等重要病原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关键生物特性,如致病性、自然生存与传播性、耐药性等的进化机制,为这些病原菌所致疾病的FZ奠定基础。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逃逸与免疫病理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ZG主要流行株感染、复制等病毒学特征和宿主细胞调控规律,阐述HCV不同流行毒株应答抗病毒ZL的异同性;分析自限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的免疫反应特征,阐述天然免疫识别与应答的信号机制,HCV建立持续性感染的免疫逃逸规律,以及丙型肝炎病理进展和糖脂代谢紊乱等主要肝外疾病机制,为针对HCVZG主要流行株的抗病物、疫苗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领域
1.高储能密度无机电介质材料的关键问题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用能量存储器件对无机电介质材料及电容器的需求,研究电介质材料组分、微纳结构、异质界面对电极化、电荷存储及转移的影响规律,研究超高储能密度电容器电介质材料在高场下的介电性能变化及调控原理,探索提高电介质能量密度和容量的新机制,研究大容量超高储能密度电容器的制备科学、集成技术和服役特性。
2.高性能橡胶材料研究
围绕汽车轮胎用橡胶材料的高性能化,以小型汽车为ZD,研究其分子设计和可控合成,以及其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橡胶复合体系的多层次多尺度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轮胎耐磨性,降低磨耗和微粒排放,改善滚动阻力、抗湿滑等服役性能。
3.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轮轨系统金属材料研究
研究高速、重载轨道交通在运营环境下轮轨系统轮辋金属材料约束致脆、高应变、疲劳伤损、动态衰退等导致安全性恶化和影响寿命周期的科学问题,发展新一代轮轨材料原型,建立轮轨金属材料服役评价体系。
4.新型功能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原子尺度观测与表征(C类)
发展具有亚埃分辨的成像、皮米精度的位移测量、原子的元素分辨等先进表征手段,研究新型多铁材料的极化微区、畴和畴壁、晶界和相界等显微组织的晶体学特性、原子构型、电子结构、磁结构等特性和它们之间的耦合及在外场作用下的演变,阐明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5.GX率、低成本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研究
针对大尺寸、柔性和低成本加工为特征的有机显示器件,研究面向溶液加工工艺的蓝光、绿光、红光材料等GX率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和相关匹配材料的分子设计、能级调控与可控制备,探索新一代低成本有机发光材料的新理论和新结构,提出低成本全印刷显示屏和高性能柔性显示屏制作的新工艺与新途径。
6.严酷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
研究在海洋与西部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性能退化机理,长寿命混凝土材料微结构形成规律与性能优化,为重大基础工程安全服役与耐久性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7.轻质热防护材料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C类)
针对未来新型飞行器的发展需求,研究可重复使用轻质热防护材料设计及实现方法,揭示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阐明服役过程中材料的演变规律,建立轻质热防护材料可重复使用的性能评价体系。
8.面向应用的高性能水处理膜设计与制备(C类)
以海水淡化等水处理膜高性能化和批量制备均匀化为研究目标,研究树脂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对纳米级孔的形成及调控机制,膜的缺陷形成及其控制原理,膜的批量制备均匀性和服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全面提升我国水处理膜水平奠定科学基础。
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