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2条)
-
- wawaaidm 2012-04-18 00:00:00
- 回收 eja 罗斯蒙特 abb e+h压力变送器,有的话可以联系我。
-
赞(12)
回复(0)
-
- *含H 2012-04-07 00:00:00
- 隔膜隔离器的隔离元件有一个允许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隔离元件的机械应力可以认为对测量没有影响(实际是有的)。 从隔离元件到测量仪表之间的管路形成一个空间,以隔离元件的理想位置为准,这个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如压力表的弹簧管、变送器的测量室受压后膨胀,填充液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这些变化都必须依靠隔离元件的位移来适应,如果隔离元件的位移超出了允许移动范围,就会对测量带来(超出允许范围的)影响。 装上隔膜隔离器后输出随温度变化漂移的可能原因有: 1、膜隔离器与变送器之间的灌充液过多,将隔离元件撑到了; 2、灌充液未充满,残余的气体过多(气体的热涨冷缩系数远大于液体); 3、膜隔离器与变送器之间的容积过大,灌充液热涨冷缩超出隔离元件的适应范围;
-
赞(8)
回复(0)
热门问答
- 压力变送器安装上隔膜隔离器后测试结果不准确,随温度变化漂移
- 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为什么灯丝
- 共聚甲醛加工成机械零件后尺寸会随温度变化吗?
- 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怎样变化
- 离子导电高分子的电导率为什么随温度变化
- 隔膜密封式压力变送器正常运行的温度条件是多少
- 热膨胀和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吗
- zemax中随光阑尺寸漂移是什么意思
- 中文说明书中解释到“这是指入瞳位置、物空间数值孔径、象空间F/#数、光阑面半径中只要有一个确定。其他的也都确定下来了”。怎了理解其它的都确定下来了?光阑面半径又在哪里定义?
- 请教关于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的区别及安装上的问题
- 如图,请问压力变送器在安装是电缆和采集压力的管道是装在什么地方的,在管道上压力变送器怎么安装,怎样让管道中的介质传递到传感器膜片上的?是不是要在管道上开个口接管道出来?还... 如图,请问压力变送器在安装是电缆和采集压力的管道是装在什么地方的,在管道上压力变送器怎么安装,怎样让管道中的介质传递到传感器膜片上的?是不是要在管道上开个口接管道出来?还有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是不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内部结构一样仅仅是参考电压这些输出设置上不一样,连接形式不一样。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它们结构形式和安装上的区别在哪里?小弟初入此行,对仪控很陌生,总是问问题已经没有分了,但是还是希望懂得朋友可以解答,非常感谢! 展开
- 25号变压器油的运动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表
- 25号变压器油的运动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表... 25号变压器油的运动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表 展开
- 什么地方用隔膜式压力变送器
- 饱和蒸汽通过减压阀后温度变化
- 1.6MPa饱和蒸汽通过减压阀后压力变为0.6MPa,问温度变化!减压后是过热蒸汽吗,为什么?减压后蒸汽熵值、焓值有变化吗?
- 生化分析仪酶测试不准确的原因?
- 怎样测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
- 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不准确的原因有哪些?
- PLC系统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密码吗
- 已知dsc曲线,怎么样得到随温度变化的比热容和热焓
- 请问镍的比热、导热系数以及焓随温度变化的值是多少?
- 做仿真用,温度变化范围很大,需考虑材料的热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
- 偏钛酸的微观结构随温度及其光敏性能的变化
【引言】
偏钛酸是一种比表面积高的介孔材料。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去除偏钛酸中的水分子,会改变其孔隙结构。由于热处理(部分脱水) 偏钛酸可用于许多中孔率和高比表面积重要的应用领域,因此对其孔隙结构和晶体相随热处理的演化规律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果介绍】
Hyunho Shin等人将偏钛酸粉末在空气中加热至800℃,研究了其结晶相、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变化规律。使用Linseis的同步热分析仪STA PT1000,在空气中以10 °C/min的加热速度对偏钛酸粉末进行了热重和差热分析。偏钛酸的热失重分两步进行:diyi个(12.4%)从100℃到542℃,第二个(5.2%)从542℃到900℃。这两个阶段都是由于水分子的消除,而第二阶段的质量损失也与清除存在于偏钛酸中的SO42-离子有关。当加热温度提高到800℃时,平均孔径从3.14 nm增加到15.50 nm,比表面积从377.3 m2/g下降到54.5 m2/g。这些性质的变化在第二阶段失水开始的温度(542℃)附近Z为明显。罗丹明B染料的可见光光敏作用于部分脱水偏钛酸表面优于商业的P-25粉末,表明部分脱水的偏钛酸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偏钛酸应用表面光敏作用是很重要的。
【图文导读】
图1 偏钛酸样品的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
图2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偏钛酸样品的XRD图谱
图3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偏钛酸样品的红外光谱
图4 (a)原始材料以及(b)500℃和(c)700℃下热处理的偏钛酸粉末的FE-TEM图像。插图显示选定区域的衍射图样
图5 罗丹明B染料溶液在(a)P-25、(b)原始材料、(c)100℃、(d)400℃、(e)450℃和(f)800℃偏钛酸样品中紫外-可见光谱随可见光照射时间的变化
图6罗丹明B溶液在存在P-25、原始材料、100℃、400℃、450℃和800℃偏钛酸样品中的(a)光催化降解和(b)低色度移动(从553 nm)随可见光照射时间的变化
【结论】
对大量生产的偏钛酸在不同的空气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其结晶相、微观结构和孔径的演变。同时,研究了罗丹明染料在热处理(部分脱水)偏钛酸表面的光敏性。偏钛酸由纳米晶锐钛酸酶晶体(4.8 nm)与水分子混合而成。偏钛酸的热失重分两步进行;diyi个(12.4%)从100℃到542℃,第二个(5.2%)从542℃到900℃。基于FT-IR,这两步主要与水分子的去除有关,而第二步也与SO42-离子的去除有关。偏钛酸在800℃下保持了锐钛矿的结晶结构。当温度升高到800℃时,平均孔径从3.1 nm增加到15.5 nm,比表面积从377.3 m2/g下降到54.5 m2/g。这些性质的变化在第二阶段失水开始的温度(542℃)附近Z为明显。基于FE-TEM图像和选定的区域衍射(SAD)模式,锐钛矿酶颗粒的清晰边界在高温下随着水分子的消失而演化,而锐钛矿酶的无定形性质的证据在700℃时被检测到。在不同温度下对偏钛酸进行热处理,其吸光度无明显变化。吸光度非常类似于商业用的P-25粉末,表明钛酸的光吸收主要使锐钛矿纳米晶体。100°C的钛酸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高于原钛酸。随着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至800℃,光活度下降到与P-25 TiO2的光活度相近的水平。通过表面脱乙基反应实现了对罗丹明B的光活性。
- 不准确为什么基因测序的结果一般会认为序列两端不
4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