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4条)
-
- 骐丶维 2012-01-01 00:00:00
- 距离/时间
-
赞(3)
回复(0)
-
- hansheying7299 2012-01-05 00:00:00
- 现代光速的测量办法很多,但已经不重要
-
赞(4)
回复(0)
-
- 爱花的老玩童 2012-01-02 00:00:00
- 在盘子的底层铺上一层棉花糖,Z好是用不同颜色的彼此交错地铺。然后关键的一步是取出微波炉中的旋转托盘,否则实验就无法进行。如果你所使用的微波炉没有旋转托盘,那Z好换一台有旋转托盘的,但是在实验之前一定要把它取出。 把装有棉花糖的盘子放入微波炉,用低档加热几分钟,或者也可以加热到棉花糖气泡为止。然后把装棉花糖的盘子取出。 这时你应该看到有部分的棉花糖被熔化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实上,熔化的棉花糖是有一定的图案规则的。这个图案和你所使用的微波炉有关,但总的来说可以看到熔化和没熔化的棉花糖在某个方向上会交替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和微波炉加热食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微波炉中所发出的微波很快会在放置食物的空腔内形成驻波。当频率和振幅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时,合成的波并不会向前推进,而是驻留在原地,故称驻波。当食物在微波炉中转动的时候,驻波的波峰就会穿过食物,通过激发水分子加热它。 用尺子测量两块相邻熔化的棉花糖之间的距离,两者的距离大约在5-6厘米左右。这正是驻波两个波峰的间距。 Z后需要知道你所使用的微波炉的工作频率。通常这个数值会写在微波炉的背面。对于绝大多标准的微波炉来说,这个频率为2450兆赫兹。如果在微波炉的背面没找到,直接采用2450兆赫兹这个数值也无妨。 在测量光速所需的东西都已经齐了。下面就是利用一个非常基本的物理学公式: 波的速度(c)=频率(f)×波长(L) 两块相邻熔化棉花糖之间的距离其实是驻波波长的一半,即L/2。原因就在于虽然驻波不会向前传播,但是经过半个周期之后它的波峰会变成波谷,波谷也会变成波峰。 虽然这个方法不是科学上真正测量光速的方法,但是也是可行的,你可以试试哦
-
赞(8)
回复(0)
-
- 醉里江山007 2012-01-01 00:00:00
- Z初是,有个外国人,名字记不住了 让一个人站在一个山峰,另一个人站在另外一个山峰,测出两个山峰的距离,然后一个人开灯,另一个人在他开灯瞬间计时,用距离除以时间就得到了
-
赞(14)
回复(0)
热门问答
- 光速是怎样测出来的
- 光速是怎样测出来的?
- 光速是如何测出来的?
- 简洁些不要太多的历史
- 光速是怎么测出来的
- 还有可见光的频率红、紫外线是怎么被发现的... 还有可见光的频率 红、紫外线是怎么被发现的 展开
- 光速是杂测出来的?是谁测出来的?求大神帮助
- 光速是谁证明?什么时候被测出来?
- 用什么方法测到的?
- 光速是如何测定出来的?
- 光速是怎么被测量出来的?
- 光速是怎么被测量出来的?
- 音速是怎样测出来的
- 人类是怎样测定光速的?
- 用什么方法测定光速,Z好有原理!
- 怎样用微波炉测光速?
- 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解决了,就是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多的办法。 我的办法是:用微波炉加热奶油至融化,由于微波的震荡作用,在微波炉内会形成驻波,这使得融化的奶油出现波纹。 在奶油溶化后,将奶油取出并放在冰箱内迅速冷却。 则固化后的相邻两个波纹的顶端... 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解决了,就是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多的办法。 我的办法是:用微波炉加热奶油至融化,由于微波的震荡作用,在微波炉内会形成驻波,这使得融化的奶油出现波纹。 在奶油溶化后,将奶油取出并放在冰箱内迅速冷却。 则固化后的相邻两个波纹的顶端,对应于驻波的波节。而该驻波的波节,对应于微波波长的二分之一。 用千分尺测量出相邻两个波纹的距离。 然后再从微波炉的说明书中找出微波炉的参数,由微波的频率以及千分尺的测量结果,即可推算出微波的速度。 由于微波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也就同时得出了光速。 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啊?分享一下吧……虽然本人的悬赏分不多,但是重在切磋嘛。 展开
- 光速这么快的速度人类都能测量出来
- 电化学工作站测出来的数据怎样处理
- 交流电压是怎么测出来的?
- 比如说交流电压为380V,既然是交流,那么电压值和相序是时刻都变化的,为什么电压表却可以显示380V呢?难道显示的380V电压是有效电压?如果是这样,那么交流电的峰值一定大于380V了?
- 计算机软件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 计算机软件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 磷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光年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 光年的概念 完全明白 只是不知道这么远的距离 已经超过了 我所能理解的范围 很难接受 希望哪位大侠 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 网上找的就不要了 多谢了
- 比表面积值是测出来的吗?
比表面积值不是测出来的,是计算出来的。我们测量的是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然后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恰当的理论模型计算出样品的比表面积。所以,比表面的测定过程实际是一个分析过程。由于不同的人对样品的认知可能不同,对同一组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数据分析可能会报告不同的比表面积结果。 因此,在“测定”比表面的时候,要牢记这是一个“分析”过程。
BET 就是比表面吗?计算比表面积的方法有多少种?
BET 法只是比表面分析方法中的一种理论。Langmuir diyi次揭示了吸附的本质,其方法是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适合于仅有微孔的样品分析。
BET 理论发表于 1938 年,其正式名称是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是对 Langmuir 理论修正。BET是该理论的三个提出者姓氏的首字母缩写。由于 BET 法适合大部分样品,目前成为Z流行的比表面分析方法。但 BET 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样品,因此按介孔材料的分析方法分析微孔材料时,由物理吸附分析仪自动生成的 BET 比表面值是错误的。ISO9277-2010 和 IUPAC 都对含微孔材料的 BET比表面分析方法及判断 BET 结果的方法做出了规定。不同的理论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选择Z适合样品性质的理论模型。大多数理论模型是根据发明人的名字或缩写命名的,能计算出比表面的理论模型包括 Langmuir,BET,BJH,DR 和 NLDFT。NLDFT 是非定域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表明,NLDFT 计算出的比表面值Z接近真实值,并且该理论适用于微孔和介孔材料。
- 微波炉可以测光速,你相信吗
4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