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明显受酸碱性的影响,在pH值超过7.5或低于6时,磷酸和钙或铁、铝形成迟效态,使有效性降低。钙、镁和钾在酸性土壤中易代换也易淋失。钙、镁在强碱性土壤中溶解度低,有效性降低。硼、锰、铜等微量元素,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大大降低,而钼在强酸性土壤中与游离铁、铝生成沉淀,降低有效性。
2、不利土壤的良性发育,破坏土壤结构。强酸性土壤和强碱性土壤中氢和钠较多,而钙缺少,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生长。
3、不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一般Z适宜的pH值是6.5~7.5之间的中性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会严重地YZ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氮素及其他养分的转化和供应。
4、不利作物的生长发育。一般作物在中性或近中性土壤生长Z适宜,而在偏(过)酸性或偏(过)碱性土壤中会造成发育困难或者根本无法生长。
5、易产生各种有毒害的物质。土壤过酸容易产生游离态的Al
和有机酸,直接危害作物。碱性土壤中可溶盐分达到一定数量后,会直接影响作物的发芽和正常生长。含碳酸钠较多的碱化土壤,对作物更有毒害作用。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Z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