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
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谱段的红端以外,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 76~1000μm,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分为三个波段:近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5μm;中红外线,波长范围为1. 5~5.6μm;远红外线,波长范围为5.6~1000μm。它们产生的机理不太一致。我们知道温度高于零度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产生热辐射,故自然界中的物体都能辐射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如相机、红外线胶片自身等。在常温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位于中、远红外线的光谱区,易引起物体分子的共振,有显著的热效应。因此,又称中、远红外线为热红外。当物体温度升高到使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时,将会辐射出近红外线,如太阳、红外灯等高温物体的辐射中就含有大量的近红外线。借助不同波段的红外线的不同物理性质,可制成不同功能的遥感器。
因为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是
我们平时所谓的黑夜,很少是黑暗的,因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微弱的光线,例如星月光,大气的辉光和黄道光。即使肉眼不容易察觉的星星,对地面的照度仍然可以达到2x10负4次方勒克司。能够利用如此微弱的光线进行观测,是因为两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研制成功了灵敏度极高的光电阴极,既S-20多碱光电阴极。比以前的光电阴极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使得夜视仪的光电增益大大提高。
另一个突破是采用了光学纤维面板。既一种由大量光导纤维组成的薄板阵列,每根纤维传导一个像素减少了光的散射,传导效果好,由于可以将纤维的末端排列成曲面,天然的避免了像差,大大提高了成像质量。
将多个上述结构的像增强管串联起来,将光线逐级放大,使得极其微弱光线下的图象放大到了人眼可以清晰观看的程度,便实现了无须红外照明的微光观测。
微光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目标反射的微弱光线经物镜会聚后在像增强器的阴极面上成像,逐级放大并将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在Z后一级的荧光屏上形成有足够亮度和清晰度的图象,供使用者观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希望自己的士兵们能够看见敌人看不见的红外信号。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所有人都一样,肉眼都没办法看见红外线的,这是因为红外线的波长太长,超过人类视网膜能够感受的范围。为了能够看见红外线,人类视网膜上的感光色素的光谱感受特性就要做些改造。
视觉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维生素A的衍生物是感光色素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维生素A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果视网膜能够使用维生素A分子的其它形式来制造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感光特性就会非同寻常,也许就能看见红外线了。因此志愿者们使用一种特殊的食谱,饮食中含有丰富的其它形式的维生素A,而缺乏正常形式的维生素A。几个月后,志愿者的视觉发生了改变,对于波长更长的光线更加敏感。
其实你只要拥有一具星光夜视线镜就可以看见人体发放的红外线电磁波。
补充一下,我刚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黑暗的环境里用红外线视频观察遥控器发出的红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