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土壤制备过程中装瓶前为什么要混匀

小时候640 2016-11-13
评论
全部评论
13535702154
1.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应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 1采样单元
  采样前要详细了解采样地区的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100-200亩(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500亩),丘陵区、大田园艺物每30-80亩采一个混合样,温室大棚作物每30~40个棚室或20~40亩采一个样。为便于田间示范追踪和施肥分区需要,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ZX位置的典型地块,面积为1-10亩。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当土壤和种植作物变异很大时,可适当缩小采样单元。
  1. 2采样时间
  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果园在果品采摘后diyi次施肥前采集。幼树及未挂果果园,应在清园扩穴施肥前采集。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
  1.3采样周期
  同一采样单元,无机氮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SX钾每2-3年采集1次,中、微量元素每3-5年采集1次。
  1.4采样点定位
  采样点参考县级土壤图,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
  1.5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果园为0-40cm。 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确定。
  1.6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点。每个样品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采样单元的大小、土壤肥力的差异性等,一般15-20个点为宜。
  1.7采样路线
  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取样。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蔬菜地混合样点的样品采集要根据沟、垄面积的比例确定沟、垄采样点数量。果园采样要以树干为圆点向外延伸到树冠边缘的2/3处采集,每株对角采2点。
  1.8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铲取土。所有样品都应采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1.9样品量
  一个混合土样以取土1kg左右为宜(用于推荐施肥的取0.5kg,用于试验的取2kg),如果一个混合样品的数量太大,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画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
  1.10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
  2.土壤样品制备
  2.1新鲜样品
  某些土壤成分如二价铁、硝态氮、铵态氮等在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土壤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某些理化性状,新鲜样品要及时送回室内进行处理分析,用粗玻璃棒或塑料棒将样品混匀后迅速称样测定。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要暂时贮存,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进行速冻保存。
  2.2风干样品
  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要及时放在样品盘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置于干净整洁的室内通风处自然风干,严禁曝晒,并注意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风干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土样并将大土块捏碎以加速干燥,同时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风干后的土样按照不同的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瓶内外各放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采样深度、样品粒径、采样日期、采样人及制样时间、制样人等内容。制备好的样品要妥善贮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和酸碱等气体的污染。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试样一般还要保存3个月至1年,以备查询。“3414”试验等有价值、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须保存于广口瓶中,用蜡封好瓶口。
  2.2.1一般化学分析试样
  将风干后的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压,并将植物残体、石块等侵入体和新生体剔除干净,细小已断的植物须根,可采用静电吸附的方法清除。压碎的土样要全部通过2mm孔径筛。未过筛的土粒必须重新碾压过筛,直至全部样品通过2mm孔径筛为止。有条件时,可采用土壤样品粉碎机粉碎。过2mm孔径筛的土样可供pH、盐分、交换性能及有效养分项目的测定。将通过2mm孔径筛的土样用四分法取出一
12 0 2016-11-14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