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问答社区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loveanye 2007-12-28 14:30:26 647  浏览
  • 请问“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请问“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展开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2条)

  • 口谜磁呵呵 2007-12-29 00:00:00
    先制作培养物,然后用划线法把混合的微生物种到培养物上,恒温培养二十四小时以上,就可把微生物分离开

    赞(2)

    回复(0)

    评论

  • ★フレンズ★ 2007-12-29 00:00:00
    自然界的微生物,几乎都是混杂在一起的。人们要想观察、研究和利用某一种微生物,就必须将它从各种微生物混生的环境中分离开来。所以微生物的分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一、分离的基本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连续稀释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等方法。其中,单细胞分离法需要贵重精密仪器,中学无法开展,而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却简便易行,中学完全具备开展条件。现将这两种方法说明如下。 1.连续稀释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放入装有99毫克无菌水的锥形瓶内,充分摇匀,将菌分散。 ②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菌悬液1毫升,放入盛有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并进一步稀释成1000倍,即10-3的菌悬液。按10倍稀释法连续稀释到10-8(每1次稀释,都须更换移液管)。 ③取3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8、10-7、10-6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8、10-7和10-6的培养皿内,同一稀释液重复做3个培养皿。 ④将温度为45~50℃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其成分和配制方法见本章第三节)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 ⑤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微生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若菌体形态一致,则可认为是初步分离到纯菌种。 ⑥将分离培养所得的纯菌种,从平板培养基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2.平板划线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加进装有99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堵塞棉塞,制成菌悬液待用。 ②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打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应连续制作几份平板培养基。 ③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菌悬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6~7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第3次平行划线。划线时,应使平板培养基表面向下,以免空气中杂菌落入。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进行培养,待长出菌落后,鉴定微生物类群,并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已分离到了纯菌种。如果菌种很纯,则可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 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均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进行。 二、各类微生物的分离 1.从土壤中分离好气性及兼性厌气细菌 其分离方法见本节“分离的基本方法”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①制作高氏一号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土壤10克,放入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10%酚10滴,以YZ细菌生长。振荡10分钟,制成10-1菌悬液。按照连续稀释分离法,进一步制成10-3菌悬液。 ③用移液管吸取0.1毫升10-3菌悬液,注入平板培养基上,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整个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中,培养7~10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如果菌落的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这就是放线菌菌落。 ④挑取放线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3.从土壤中分离霉菌 ①制作豆芽汗葡萄糖培养基,并添加80%乳酸数滴,以YZ细菌生长。将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10克土壤,按上述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制成10-4或10-5的菌悬液。 ③取0.1毫升菌悬液注入培养皿内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抹均匀。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内培养3~4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霉菌菌落常长成绒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可根据这一特征寻找霉菌菌落。 ④挑取培养皿内的霉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4.从饮水中分离大肠杆菌 ①制作伊红美蓝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用灭过菌的锥形瓶盛取河水或沟水,按1:10稀释。 ③取0.1毫升稀释液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用平板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置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培养基中会出现大肠杆菌菌落,菌落ZX呈暗蓝黑色,发金属光泽。 ⑤将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由营养琼脂培养基制成)。

    赞(12)

    回复(0)

    评论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热门问答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请问“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请问“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展开
2007-12-28 14:30:26 647 2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2012-06-23 23:17:40 372 2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实验步骤几报告格式
 
2016-12-01 05:51:13 344 1
设计从自然界中分离一株工业菌种(选择熟悉的微生物)实验方案,写出
设计从自然界中分离一株工业菌种(选择熟悉的微生物)实验方案,写出原理,注意分离方法,(内容越详细越好)... 设计从自然界中分离一株工业菌种(选择熟悉的微生物)实验方案,写出原理,注意分离方法,(内容越详细越好) 展开
2018-12-04 10:51:05 310 0
自然界分离筛选维生素E生产菌
以这个为例 阐述如何保证操作过程中使目的菌株获得的可能性Z大
2008-10-01 03:02:00 414 2
为什么自然界大多数微生物是不可培养的
 
2017-01-12 12:08:51 309 1
微生物分离方法
做实验时经常用到分离方法,比如土壤稀释分离法,请朋友们给我介绍一下几种分离方法,谢谢!... 做实验时经常用到分离方法,比如土壤稀释分离法,请朋友们给我介绍一下几种分离方法,谢谢! 展开
2008-09-25 03:11:16 666 4
质粒的分离操作
 
2018-11-24 22:40:52 264 0
阻湿态微生物穿透仪操作步骤有哪些

  阻湿态微生物穿透仪也叫做阻湿态微生物穿透试验仪主要用于评定相关产品材料在受机械摩擦时阻液体中细菌穿透的性能,用以评估其是否符合标准。

  试验过程:

  1、菌片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在胰酶大豆琼脂上36℃±1℃下培养18-24h,将2-3个菌落接种至3ml胰酶大豆肉汤中,在36℃±1℃下培养18-24h。用蛋白胨水1:10稀释至浓度为1×104CFU/mL~4×104CFU/mL,对zui终菌悬液进行计数。

  打开无菌袋取出仍贴附在智商的聚氨酯膜,将载菌材料片的可浸湿聚氨酯膜面朝上放在洁净度盘子上,为了便于操作,用双面胶带将载菌材料片的四角固定于盘子上。用培养皿盖作为模板在载菌膜上化出一个相应的区域,在该区域涂布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浮液,然后将菌片至于56℃干燥大约30min,在干燥期间采用消毒的玻璃涂布器在载菌膜上继续涂布菌悬液,以使菌液均匀分布。

  菌片制备好后当日使用。

  2、状态调节

  如需要,按照GB6529对试件进行状态调节,也可在标准正常室温条件下进行状态天界和试验。状态调节的方法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3、试验设定

  调节控制杆上配重,使试验指施加到琼脂上的力值为3N±0.02N。

  将*个琼脂培养皿放在转盘上。

  4、材料应用

  用下列计数:采用一个由内、外环组成的圆形砝码,总重800g±1g对材料施加标准的绷紧力。将圆柱放在内环ZY,再将试件覆盖在圆柱体和内环上,将除去贴附纸后的菌片染菌面向下放在试件上。zui后在聚氨酯膜上覆盖一层HDPE膜,向下推紧外环,使三层材料牢固的加在两个环之间。

  5、试验

  将上述环组件轻轻搭放在*个去下盖子的琼脂培养皿上,钢环自由悬放于旋转盘的外面,将试验指置于皿口内测的HDPE膜上,这样试件可与琼脂表面接触。试验指按上述规定施加3N压力,是仪器运行15min。

  15min后立即取下环套件放在一边。

  从旋转盘上取下*个培养皿并放上皿盖。马上将第二个培养皿和环套件放在旋转盘上。

  对后面的四个培养皿用同一个环套组件执行上述步骤。

  五个培养皿完成试验后,取下菌片并弃去,将试件反转,上面朝下用HDPE膜覆盖。

  在第六个培养皿上操作15min,即完成*个平行试验组。

  其余4片试件同样按上述方法各运行六个培养皿各15min,每片试件使用一片新鲜制备的菌片。

  如果琼脂表面聚有液体,将其置于洁净台上干燥,将各琼脂培养皿加盖置于36℃±1℃培养48h。

  计数每只培养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培养皿ZX15min半径区域内的菌落数不计。

  如果右一个皿或多个皿的计数大于750CFU(不包括上述的培养皿ZX15min半径区域内的菌落数),可重新惊醒试验。如果重新试验仍有一个或多个皿计数大于750CFU,表明该材料不可能具有足够的屏障特性,可终止试验。


2020-09-28 15:23:13 452 0
亲和层析的操作步骤?
谢谢~
2016-12-01 13:33:07 623 1
SDS-PAGE的操作步骤
 
2012-11-14 10:28:31 751 1
全站仪的操作步骤?
 
2011-12-19 03:51:33 396 2
色谱的操作步骤
 
2012-07-01 19:13:26 474 2
经纬仪的操作步骤
 
2017-05-20 20:16:52 325 1
静脉注射的操作步骤
 
2017-11-23 14:53:37 550 1
注塑机的操作步骤
 
2011-03-15 02:50:23 365 2
手套箱的操作步骤
 
2018-11-22 00:09:13 407 0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2018-11-20 01:32:58 276 0
龈下刮治术的操作步骤
 
2018-12-12 16:40:42 391 0

4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请您留言

感谢您的关注,当前客服人员不在线,请填写一下您的信息,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