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怎么才能养好梭子蟹?

林箐岩 2013-10-28
评论
全部评论
earth文辰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放苗一个月前彻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下表中的消物清除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和致病生物。

  常用清塘消物

  药物名称

  使用剂量

  休药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异氰尿酸盐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异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饼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以此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活体饵料。

  三、苗种放养

  1、蟹苗规格与质量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扣蟹时,放养密度以2000只/亩~2500只/亩为宜;如果直接对Ⅱ期~Ⅲ期稚蟹进行养成,则放养密度宜为4000只/亩~6000只/亩。

  四、养成管理

  1、饲料投喂

  (1) 饲料种类

  以低值贝类Z佳,其次为低值鲜杂鱼虾。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以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质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

  在投喂鲜活饵料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注意鲜活饵料应清洗干净。在投喂非贝类饵料时,有条件的应在饵料中添加贝壳粉,防止梭子蟹生长缓慢或脱壳困难。

  三疣梭子蟹交配后,要投喂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饵料(如沙蚕等),以促进雌蟹的性腺发育。

  (2)投饲数量

  投喂量参考值如下:

  蟹体重量(克) 投饵量按体重计算(%)

  0.8以下 100

  10-30 50~30

  50 12~8

  100以上 8~5

  要根据水温、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生理状况、病害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3)日投喂次数

  一般日投喂2次,傍晚投喂一天总量的70%,清晨投喂一天总量的30%。

  (4)投喂方法

  宜遍池均匀地投喂,以减少梭子蟹聚集机会,减少互相残杀。并使正处于脱壳期的梭子蟹能就地取食,每塘设置3个~5个饵料台,用以检查摄食情况和残饵量。

  2、水质管理

  (1)水质要求

  ——水温 生长水温范围12℃~32℃

  Z适水温范围20℃~27℃

  停食水温 8℃

  休眠水温6℃

  冻死水温2℃

  ——盐度 生长盐度范围20‰~30‰

  Z适盐度范围10‰~34‰

  ——PH 7.8~8.5

  ——水色 茶褐色或黄绿色

  ——透明度 30厘米~40厘米

  ——溶解氧 ≥4.0毫克/升

  ——氨氮 ≤0.5毫克/升

  ——硫化氢 ≤0.1毫克/升

  (2)水质调控

  蟹苗刚放养时,池水深度为40厘米~60厘米,放苗后每2天~3天加水一次,每天加水10厘米左右。待池水加到1.5米后,需要根据水质、水色情况进行换水,结合施用肥料、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维持三疣梭子蟹所需水质要求。

  在高温、强冷空气时要提高塘内水位,特别是8月份至10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季节,要保持Z高水位,保证水环境稳定,以利三疣梭子蟹顺利交配;如遇连续暴雨,应及时排淡,注入新鲜海水,保持海水盐度在15‰以上,严防海水盐度突降;如遇赤潮,停止换水。

  如果PH值过高,可以通过施用螯合铜、降碱灵等药物降低PH值;如果PH值过低,宜每半个月施生石灰5毫克/升~15毫克/升,既能稳定水体PH值,又能提供钙源。

  在高温季节尤其在闷热天气,由于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的腐败和分解,会导致梭子蟹缺氧,因此须开启地氧机进行增氧。

  3、雌雄分养

  当蟹体达到100克左右,雌雄可以鉴别,此时应留雌蟹个体数的1/3~1/5的雄蟹与雌蟹搭养,其余雄蟹应挑出分养;交配后应及时将搭养的雄蟹起捕出售,以免影响雌蟹性腺发育或雄蟹本身由于交配后死亡而导致损失。

  4、FZ病害

  在池底恶化的养殖池,由于细菌感染或其它生物寄生,在梭子蟹的壳、腹肢、鳃等部位会出现各种病灶(如不正常的黑点、壳上穿孔等),影响成活率。

  病害FZ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定期用生石灰、漂、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梭子蟹出现应激反应;

  ——投喂优质新鲜饵料,高温期间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用药按DB330900/T006—2002《舟山市地方标准 水产健康养殖药物使用规定》执行,建议使用KJ抗病毒的中草药,如大蒜素等药饵(按使用说明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

  5、日常管理

  (1) 巡塘

  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梭子蟹活动、有无病害发生等情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安全情况。每次投饵后2小时检查蟹摄食情况和残饵数量,以便及时调整摄饵量。

  (2)水质检测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定期测定盐度、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水质因子。

  (3)测定

  每十天测定一次蟹体生长情况,通过测量甲长、甲宽和体重,衡量养殖效果。

  (4)养殖记录

  每一口养成塘都要建立养殖日志,内容包括清塘、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数量、放养日期、水质调控、饲料来源、饲料种类、投喂数量、病害情况、用药种类、渔药名称、渔药生产厂家、用药剂量、用药数量、用YF式、用药频率、产量和销售去向等。

  6、收获

  (1)起捕时间

  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2)起捕方法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一夜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一夜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干塘捕获:将塘水排干到Z低处,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捞取。

  把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绑紧,用海水冲冼干净后装入箩筐,干运上市(2℃~4℃气温下,梭子蟹干露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
8 0 2017-09-12 0条评论 回复
后宫太傻
创造自然环境
18 0 2013-10-29 0条评论 回复
luvpomelo
梭子蟹
一、水质调控
1.换水量
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要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Z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
2.水质指标测定
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调控工作。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速度的快慢,Z适水温25℃~28℃。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点~3点测一次。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Z适盐度25‰~30‰。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点~6点,下午4点~6点各测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1天一测,没条件一周一测。氨氮含量较多时,成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硫化氢的浓度不得超过0.01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二、投喂
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这时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梭子蟹对配合饲料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实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方法: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三、日常管理
1.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情况容易缺氧,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2.巡池及建池塘日记档案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日常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每隔10天~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
四、病害FZ
在养殖过程中养蟹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或轻视了梭子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护,放苗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或过量投喂鲜活饵料,超出了蟹池自身负载力;有的甚至投喂变质的饲料,造成梭子蟹疾病发生,甚至疾病大流行。科学的水产养殖,以预防为主,注重对水生环境的保护。使用健康的蟹苗,定期给水体消毒,科学投喂药饵(特别是高温季节)。
1 0 2013-10-29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