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酶的催化作用的发展史

尺寸素心之 2012-02-08
评论
全部评论
河DM
酶(enzyme),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GX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如哺乳动物的细胞就含有几千种酶。它们或是溶解于细胞液中,或是与各种膜结构结合在一起,或是位于细胞内其他结构的特定位置上。这些酶统称胞内酶;另外,还有一些在细胞内合成后再分泌至细胞外的酶──胞外酶。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叫酶活力(或称酶活性)。酶活力可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控制,从而使生物体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例如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动物能量的来源,其氧化过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催化作用实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
  1、相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2)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5)都会出现中毒现象。
  2、不同点:即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1、GX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
  4、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5、活性可调节性:包括YZ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YZ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Z适温度在35到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Z适温度在40-50℃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Z适温度差别较大,有得酶Z适温度可高达70℃。动物体内的酶Z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Z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Z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酶的这些性质使细胞内错综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物质代谢与正常的生理机能互相适应.若因遗传缺陷造成某个酶缺损,或其它原因造成酶的活性减弱,均可导致该酶催化的反应异常,使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疾病.因此酶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酶的来源
  所谓酶(Enzyme),在希腊语里,就是存在于酵母(zyme)中的意思。也就是,在酵母中各样各样进行着生命活动的物质被发现,然后被这样命名。此时,“酵母”始终是活着的生命体=微生物、“酶”是活着的物质 = 制造出生命活动的不可思议的物质(按影象来说叫存活物质可能更好)。
  但是酶不等於酵母:只可以说酵母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体重单位体积内含酶种类及酶Z丰富的!尤其是啤酒酵母!
  酵母是单细胞微生物,内含有许多酶,酵母具备细胞组织,而酶则是蛋白质,通常一个酵母菌里有数千种蛋白质,所以说酵母含有酶,但酶不等於酵母。
  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编辑本段]酶的命名
  通常有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两种方法。
  【习惯命名】
  常根据两个原则:
  1.根据酶所催化的底物:如水解淀粉的酶称为淀粉酶,水解蛋白质的称为蛋白酶;有时还加上来源,以区别不同来源的同一类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等。
  2.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催化底物分子水解的称为水解酶,催化还原反应的称为还原酶。
  也有根据上述两项原则综合命名或加上酶的其它特点,如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等。
  习惯命名较简单,习用较久,但缺乏系统性又不甚合理,以致造成某些酶的名称混乱。如:肠激酶和肌激酶,从字面看,很似来源不同而作用相似的两种酶,实际上它们的作用方式截然不同。又比如:铜硫解酶和乙酰辅酶A转酰基酶实际上是同一种酶,但名称却完全不同。
  鉴于上述情况和新发现的酶不断增加,为适应酶学发展的新情况,国际生化协会酶委员会推荐了一套系统的酶命名方案和分类方法,决定每一种酶应有系统名称和习惯名称。同时每一种酶有一个固定编号。
  【系统命名】
  酶的系统命名是以酶所催化的整体反应为基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明确写出底物名称及其催化性质。若酶反应中有两种底物起反应,则这两种底物均需列出,当中用“:”分隔开。
  例如:谷丙转氨酶(习惯名称)写成系统名时,应将它的两个底物“L-丙氨酸”“α-酮戊二酸”同时列出,它所催化的反应性质为转氨基,也需指明,故其名称为“L-丙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
  由于系统命名一般都很长,使用时不方便,因此叙述时可采用习惯名。
[编辑本段]酶的分类
  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性质的不同,将酶分成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
  促进底物的氧化或还原。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促进不同物质分子间某种化学基团的交换或转移。
  3.水解酶类(hydrolases )
  促进水解反应。
  4.裂解酶类(lyases)
  催化从底物分子双键上加基团或脱基团反应,即促进一种化合物分裂为两种化合物,或由两种化合物合成一种化合物。
  5.异构酶类(isomerases)
  促进同分异构体互相转化,即催化底物分子内部的重排反应。
  6.合成酶类(ligase)
  促进两分子化合物互相结合,同时ATP分子(或其它三磷酸核苷)中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即催化分子间缔合反应。
  按照国际生化协会公布的酶的统一分类原则,在上述六大类基础上,在每一大类酶中又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分为若干亚类;为了更精确地表明底物或反应物的性质,每一个亚类再分为几个组(亚亚类);每个组中直接包含若干个酶。
13 0 2012-02-09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