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白鳍豚灭绝????????????!!!!!!!!!!!!!!!!!!!!!!!!!!

倩叛10 2007-10-12
白鳍豚到底灭绝没有?回答详细加分.... 白鳍豚到底灭绝没有?回答详细加分.
评论
全部评论
张肖阳活宝
现在还没灭绝!
2007年8月下半月,有人在长江看见一个白色的“小精灵”用录像拍下来!经专家鉴定这就是野生白鳍豚。
楼上的是指人工白鳍豚灭绝!!!!!
我为此很高兴!
11 0 2016-09-30 0条评论 回复
kid7226248
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ZG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ZG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文/ 李琴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ZG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ZG、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ZG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ZG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diyi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diyi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diyi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ZG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ZG政府写信,提出到ZG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ZG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Z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Z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ZG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Z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ZG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Z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Z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唯yi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Z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diyi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ZG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Z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Z多、参与人员素质Z高、考察方法Z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Z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Z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ZG学者认为是拯救的Z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diyi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ZD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Z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
16 0 2012-12-12 0条评论 回复
zctiemmt9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4 0 2007-10-15 0条评论 回复
大爱楚老师
短期内应该不会了,上次科考之后,关键是根本没有发现白暨豚生存的迹象,十之八九是灭绝了,因为长江的水质只会是越来越差,白暨豚已经没有生存的条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详细内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学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历经26天后,昨天抵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站”上海。记者获悉,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组没有发现一头白暨豚。更令人忧虑的是,连10年前在上海一带经常能见到的江豚,只发现1头。

白暨豚已比大熊猫更濒危

ZG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动中,他们还在武汉一带的长江流域发现了13头白暨豚,是一个完整的野生种群,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次一头都找不到了。当然,科考行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并不能说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种群数量,明显比10年前剧减。可以说,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暨豚比国宝大熊猫濒危得多。

水环境变化在“消灭”江豚

王丁告诉
记者,他们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寻找白暨豚,然而,他们意外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在上海长江口一带,科学家3天时间只发现了一头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长江口常能见到。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有四,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活化石”须先找到两头

王丁博士表示,这次科考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着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并加强江豚的保护力量,白暨豚可在未来10年内彻底灭绝,而江豚也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白暨豚”。为了找到江豚数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口一带迅速减少的原因,他们已经从长江口一带取水样,将进行专业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鹅洲淡水湖,已经建成了ZGshou个白暨豚和江豚保护基地,然而10多年来,由于从未捕获成对的白暨豚,根本无法进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学家们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个物种濒危的命运。真正拯救这些长江濒危物种,还必须要真正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暨豚还是会灭绝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为单位集体活动的动物,体型也不算小,加上浅色的身体颜色,活动时目标应该很大,既然那样细致的搜索都没有发现,即使有一、二条从人的眼皮下面漏过去,也会因为不能繁殖而灭绝;
2)白暨豚是水面活动的兽类,潜水能力较弱,甚至是鲸类中潜水时间Z短的,不可能长时间潜水而躲过搜索;
3)长江生态严重恶化,它们得不到足够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动也会给它们造成可怕的伤害。总之,适合白暨豚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4 0 2007-10-15 0条评论 回复
数理化杜老师
没有呢 不过快了
6 0 2007-10-13 0条评论 回复
chang67420433
还要说明一下,白鳍豚和江豚一样是种群生活的,是一批一批死亡的,所以数量锐减的很快,很容易绝灭的。
9 0 2013-03-13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