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在线紧急求助:关于中耳炎

xjmyylf 2006-11-20
昨天开始耳鸣的非常厉害,听声音不清楚,还没有别的症状,原来得过卡他性中耳炎,用过滴鼻的药,但是忘掉叫什么名字了。哪位高人告诉我是不是又得中耳炎了,怎么办呢?不要网上我能查... 昨天开始耳鸣的非常厉害,听声音不清楚,还没有别的症状,原来得过卡他性中耳炎,用过滴鼻的药,但是忘掉叫什么名字了。 哪位高人告诉我是不是又得中耳炎了,怎么办呢?不要网上我能查到的答案,希望哪位朋友真正知道关于我的症状如何用药、以及用药的名称和方法,然后告诉我,我去买,现在听声音不清楚,影响工作,非常难受。 万分感谢!!! 感谢大家的回答,谁能知道我应该具体用药的名称!
评论
全部评论
粑粑丘比特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ZL

  早期咽鼓管阻塞时,应用氯霉素、液滴鼻收敛咽口,并令患者作吞咽和打呵欠动作,以使咽口张开通气,忌行捏鼻吹张和咽鼓管导管通气。耳痛者可给止痛药,可给新诺口服预防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后进入化脓前期,出现耳痛、发热,应及时应用青霉素80万u肌注,一日两次,或400万~800万u静脉滴注。ZL一周,80%病人可以治愈。红霉素及交沙霉素口服亦有效。ZL无效多因染耐药性球菌或杆菌所致,应及时更换药类。如鼓室蓄脓过多,鼓膜外凸很甚,高热剧痛,脓液即难以由咽鼓管排向咽部。小儿咽鼓管短粗,早期偶有可能排除,可滴1%~2%石炭酸甘油,以XY止痛。除继续采用大量广谱抗生素ZL外,应考虑排脓措施:

  (一)鼓室穿刺抽脓 先用酒精清毒外耳道,用包宁液(、薄荷脑及石炭酸等量混合制剂)棉球贴敷鼓膜表面3~5分钟,此药有强烈表面止痛作用。然后取粗长12号针头由鼓膜前下象限刺入,徐徐将脓抽净,并可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继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溶液冲洗并注入其内,一日一次,1~2次后多可治愈。ZL中应取侧卧位,病人偶有疼痛、眩晕感觉。此法可以代替古老的鼓膜切开术,特别适用于外耳道狭小的小儿。如遇反复穿刺多次不愈,可再进行鼓膜切开。

  (二)鼓膜切开 小儿采用全麻,成人可用包宁液表面麻醉,亦可用1%~2%利多卡因外耳道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取侧卧或仰卧侧头位,消毒外耳道和鼓膜表面,插入粗耳镜,于明视下或显微镜下将鼓膜切开刀插入耳道内,由鼓膜后下切向前下2~3mm,不可插入过深,以免伤及鼓岬粘膜及听骨。然后用吸引器抽吸脓液,并可用上述药液冲洗。鼓膜切开刀有时不够锐利,难以一次顺利切开,有时易损伤听骨链,甚至有报告损伤面神经者,特别是1~2岁小儿很难操作,现多用穿刺法代替之。

  鼓膜穿孔后ZL:鼓膜穿孔后除继续大量广谱抗生素ZL外,局部用药非常重要。如ZL不当和引流不畅,继续流脓不止达一月以上,便成为慢性中耳炎。局部用药原则:

  1.耳用滴剂 通常有水、酒精和甘油制剂,内溶有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及多粘菌素等,忌用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可溶有硼酸、硼砂、石炭酸和磺胺等,亦可溶有中草药如黄连素、地黄等。用药时患耳朝上侧卧,先用3%双氧水清洗,拭净后再滴用制剂,一定要坚持一日2~3次清洗滴药。滴药后可按压耳屏向耳道口内,或以手掌按压耳门,促使药液进入鼓室内。同时可作多次吞咽动作,以利药物进入鼓室。早期脓液较多,应选甘油或水溶液制剂,晚期宜选用酒精或水溶液滴剂,以促进XY干燥。忌用有色药液如龙胆紫、红汞和碘制剂,以免染色无法观察病变。

  2.耳用粉剂 脓液很少,为促进早日干燥,可喷撒粉剂,如氯霉素、硼酸粉、碘胺和强的松等,忌大量使用,以免与脓粘结成块,阻塞引流,诱发颅内并发症。

  3.全身ZL应根据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ZL,应大剂量,以保持血内高浓度,Z少应用一周以上。亦可服用中药,切忌用药量小,时间短,更换频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程延长,或形成隐蔽性中耳炎,一时好转,短期内又再度恶化。如ZL恰当,85%~90%病人在两周内中望痊愈,小穿孔可能愈合,听力恢复正常。大穿孔中以进行手术修补。

  粘连性中耳炎的ZL
  (一)积极预防和ZL病因,防止纤维性粘连。增殖体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碍咽鼓管功能时,应及早ZL。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作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排出中耳积液,必要时可以留置通气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抗生素的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于症状消退后不得少于5日。

  (二)手术ZL:粘连形成后,ZL困难,目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有手术指征时,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松解鼓膜和听骨链的粘连固定,清除两窗的纤维闭锁,重建含气的中耳腔。为防止再度粘连,可在鼓室内留置硅胶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术取出。

  (三)听骨链广泛固定时,可配戴助听器。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

  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ZL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ZL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ZL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QL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Z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XY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ZL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

  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

  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

  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

  (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

  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

  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

  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

  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

  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13 0 2006-11-21 0条评论 回复
a9382607
双氧水洗洗
16 0 2006-11-21 0条评论 回复
詹小妞xl
可能是复发了,快去看医生!不能拖!
13 0 2006-11-21 0条评论 回复
h1313100000000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

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ZL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ZL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ZL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QL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Z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XY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ZL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

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

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

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

(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

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

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

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

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

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药物: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还有激素,如地塞米松;还有减充血剂,如百分是一的
6 0 2006-11-21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