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与液相色谱-质谱配套的离子化器主要是电喷雾(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其原理是:将含有样品的流动相经过毛细管注入离子化器。毛细管上加3-5kV的直流电压,使流动相带电。由于同性电荷间的库仑斥力,液体会形成泰勒锥(Taylorcone),当库仑斥力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粘性时(瑞利极限),就会使液滴脱离泰勒锥而发生喷射。液体喷入的室内,通有热的惰性气体。液滴喷入后受热,逐渐蒸发。蒸发的过程中,由于液滴变小,表面积也变小,使得表面电荷密度再次上升。于是液滴会在库仑斥力的作用下再次分裂,直到回到瑞利极限之内,从而形成平均粒径很小的喷雾。电荷在使液滴变细的同时,也会使溶液中的可电离物质带电荷。比如,当ESI正模式下工作时,伯胺和仲胺,在会结合一个质子,形成带正点荷的季铵离子。质谱的工作原理就是按照离子的荷质比来进行分离和探测。不带电荷的物质在质谱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响应的。如果流动相里有高浓度的缓冲盐,由于盐由阴阳离子构成,在ESI中得失电荷的能力往往强于待测物,所以会优先得/失电荷,于是跟待测物形成了竞争,降低了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所以就降低了待测物的响应。并且,当有大量其他离子存在时,液滴表面离子过于密集,样品中被测离子较难到达液滴表面,较难通过离子蒸发模式形成气相离子,样品信号强度响应随着其他离子浓度的而降低。这样的影响被称作离子YZ。为了避免离子YZ,液相色谱-质谱采用的流动相通常采用可挥发的物质来调节pH,比如甲酸、乙酸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