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1条)
-
- Disper丶小呆 2016-12-23 00:00:00
- 当你实验时的体积要求比较严时,或者体积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数,与温度有关时,必须进行校正 按照计量检定规程JJG 196--1990做。 容量瓶的校正操作规程 1 容量瓶的校正 1.1 将待校正的清洁、干燥的容量瓶恒重,称重。 1.2 测量纯化水的温度(可将纯化水置仪器室1小时以上,仪器室室温即为纯化水的温度)将纯化水注入容量瓶标线处,称重。 1.3 根据纯化水的温度,查出该温度下水的密度,计算该温度下该容量瓶标示刻度体积的水的质量,并称重,视水液的弯月面是否与刻度吻合。 1.4 校正刻线:若与刻度不符合,可用纸条与水液的弯月面成切线贴成圆圈,然后倒去内容水,在纸圈上,下涂以石腊薄层,再沿纸圈用别针刻一圆圈,涂上氢氟酸,几分钟后洗去过量的氢氟酸,并除去石腊及纸圈,即见容量瓶上的新刻度。 1.5 重复1.1和1.2步骤,取平均值计算容量瓶体积,算出允差,并填附表A。 2 移液管,刻度吸管的校正。 2.1 在洁净的移液管或刻度吸管内吸入已测过温度的纯化水,并使水弯月面恰好在刻线处。 2.2 将水放入预先恒重并称好重量的具塞小锥形瓶中,称量,计算,可得水的重量。(应测2次,得放出水的平均重量)。 2.3 根据水的温度查水的密度表(见附表B),计算,可得移液管或刻度吸管的体积。 2.4 将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中。 3 滴定管容积的校正 3.1 在洗净的滴定管内注入纯化水,使弯月面Z低处与刻度零位相切。 3.2 由滴定管中放水到已恒重并称重的具塞锥形瓶中,密塞,称重。 3.3重复3.1和3.2操作,取平均值。 3.4根据水的温度查水的质量及该温度下水的密度表(见附录B),计算,可计算出滴定管该部分管柱的体积。 3.5将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中。 4 量筒、量杯的容积校正 4.1 将洁净的量筒或量杯注入已知温度的纯化水,并使水弯月面恰好在刻线处。 4.2 将水倒置已恒重并称重的具塞锥形瓶中,密塞,称重,可得水的质量 。 4.3 根据水温查附表B水的密度,可计算出该量筒或量杯的体积。 4.4 根据附表B规定的标准容量允差,判断被校正量筒或量杯是否合格,并将校正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中
-
赞(20)
回复(0)
热门问答
- 求助: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对容量瓶进行校正
- 为什么要对容量瓶进行检漏
-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乌氏粘度计做动能校正
- 容量瓶的容量瓶的校正
- 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
- 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
- 1000mll容量瓶如何校正
- 为什么要对酒度进行温度校正,温度对酒度的影响?求解
- 如题 怎么解释
- 为什么要对差压变送器进行调校
- 为什么要对电气设备进行测温
- 为什么要对滤光片进行调整
-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编码
- 为什么要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 水准仪的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校正?
- 容量瓶,移液管,量筒怎么校正啊?
- 为什么要对机器视觉系统进行标定
- 怎样正确校正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体积
- 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建筑物设置变形监测点
变形监测是为了能够了解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在建筑物相应的位置设置监测点进行观测,将得到的数据通过计算与分析及时掌握建筑的变形情况,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那么什么情况下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建筑物设置变形监测点?
一、为了获得建筑变形数据,需要设置变形监测点
全面分析建筑物的高度、形状、荷载大小以及使用情况等因素,根据地质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对建筑进行连续监测以达到监测目的,获取相应的监测数据。
二、了解建筑变形规律,需布设相应监测点
想要监测建筑变形规律,在布设监测点的时候需要考虑平面位置、埋设深度、观测周期等几个方面,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周边较远端的适当位置,埋设深度0.5~1.0m。
三、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出现沉降情况时,需要进行监测:
基础的沉降变形监测需要在基坑四周和建筑物周边设置沉降观测点,以避免建筑物的沉降过度。在施工结束后,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可了解建筑物的施工变形情况。变形监测是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监测的关键,通过不断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四、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施工阶段,为了了解变形规律,需要在其周围布设变形监测点:
峟思工程仪器指出,首先需要考虑工程规模、建筑物结构形式、地基土质、开挖深度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其次,根据建筑物高度,应按平面图要求在监测点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竖向测点(或标桩),以便观测变形特征。另外,在监测点周围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水平测点(或标桩),以起到沉降观测起算点的作用。监测点的设置应选在土质坚硬的地方,深度为1~1.5m,标高与测点高度相一致。
- 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使用AMP连接器?
-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全脑教育?
4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