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带染色是将染色体经过一定程序的处理,并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在其长轴上显示出一个个明暗交替或深浅不同的横纹,这样的横纹就叫做染色体的带。
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定数量、一定排列顺序、一定宽窄和染色深浅或明暗不同的带,这就构成了每条染色体的带型。显示染色体带的过程称为染色体显带。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染色体显带技术,为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整条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如Q带和G带另一类为染色体局部的显带技术,如J带和C带。
1968年,瑞典学者卡斯珀松( T.O.Caspersson,1910—)首次应用荧光染料氮芥喹叶因处理染色体标本,发现染色体因着色不同能够沿其纵轴显示出宽窄和亮度不同的荧光带。这种明暗相间的带纹被称为Q带。Q带受制片过程和热处理的影响较小,制片效果较好,带型鲜明。但是,由于荧光持续存在的时间很短,必须立即进行显微摄影。另外,必须有荧光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所以,不能为一般实验室所采用。后来,研究者发现染色体标本如果先经过盐、碱、热、胰酶或蛋白酶、尿素及去垢剂等的处理后,再用一种叫做Giemsa的染液染色,也能使染色体沿其纵轴显示出深浅相间的带纹,这个带纹称为G带。G带在各条染色体上显出的带型和Q带型基本相同。由于G带染色没有Q带的缺点,在普通显微镜下就可以进行观察,所以为一般实验室普遍采用。
利用Q带、G带等显带技术,可以显示出人类每一条染色体的特异带型,这为识别和分析每条染色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植物染色体显带上Z常用的是Giemsa分带技术,其中C带和N带较为常用。C带的形成认为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复性,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这种差异反映染色体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