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一般单反拍摄先调哪个?先快门、光圈、ISO?

sssssszzzzzzd 2016-07-16
评论
全部评论
深黑色zcf
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指用单镜头并通过此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胶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单方相机的操作模式
1、AUTO(全自动模式)
这是Z省事的拍摄模式。你只要取景、对焦、按下快门即可拍照。至于白平衡、快门、光圈、ISO值等都交给照相机自动处理。在此种模式下,由于参数设置的不精确,导致成像很一般,毫无特色可言。

2、P(程序自动曝光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相机自动设置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与AUTO模式相同。如果不能取得正确曝光,液晶显示屏上的快门速度与光圈值便会以红色显示。这时可以手动调节许多参数。
例如在曝光不正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启闪光灯、手动更改ISO值、改变测光方式、进行曝光补偿等方式使图像正确曝光。还可以通过白平衡的设置以表现更真实的图像色彩。
要知道,照片效果(如黑白)和连拍模式在AUTO模式下是不能调节的。

3、Tv(快门优先拍摄模式)
在快门优先模式下,先设置快门速度,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值。较快的快门速度可以捕捉移动主体的瞬间图像。较慢的快门速度则会营造流动的效果,在拍摄夜景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到。
在快门速度设置好后,半按快门,在对焦过程中如果发现光圈值显示为红色,表示图像曝光不正确。这时需要更改快门速度值,直至光圈值显示为白色为止。这是因为光圈值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4、Av(光圈优先拍摄模式)
光圈优先,即事先设置好所需要的光圈大小,数码相机会根据拍摄条件自动调节其它参数。利用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景深的大小。选择较低的光圈值(开大光圈),景深变小,使背景柔和。选择较高的光圈值(缩小光圈),景深变大,使整个前景和背景都清晰。
如果快门速度在液晶显示屏上以红色显示,即表示图像曝光不正确需要更改光圈值,直至快门速度以白色显示为止。

5、M(全手动拍摄模式)
此模式需要我们以手动方式调节快门与光圈的参数,没有相当功底的摄影经验是难以正确曝光的。但在此种模式下学摄影是进步Z快的。
自动曝光功能会根据所选择的测光方式自动计算标准曝光量。半按快门按钮时,液晶显示屏上会出现标准曝光及所选曝光的差值,如果其差值超过正负2级,“-2”、“+2”会以红色显示。这时必须修改快门或光圈的值,直至曝光正确为止。

6、人像拍摄模式
如果想使拍得的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可使用此模式。要获得背景逐渐柔和的Z佳效果,在构图时把拍摄主体身体的上半部分尽量占满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将变焦倍率设置为Z大则效果更明显。

7、风景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进行拍摄,光圈和快门值都比较适中,能让人物和风景都成像清晰。

8、夜景拍摄模式

种模式也叫“慢速快门闪光同步模式”,Z适合于拍摄包含前景人物的夜景照片。相机会用较慢的快门速度配合闪光灯闪光来拍摄,使主体和背景都得到合适的曝
光。为了防止照片模糊,一定要使用三脚架,以保持机身的平稳,保证有足够的曝光和画质。另外,在闪光灯闪了以后,人物不能马上移动,否则会使图像模糊。如
果只是拍摄夜景,就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闪光灯的有效距离比较短,很容易忽略掉主体后面的景物。

9、高速快门拍摄模式
此模式用于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例如抓拍水滴或运动的物体。

10、慢速快门拍摄模式
此模式用于拍摄移动主体,使其模糊显示,用以制造柔和效果,如溪水、河流等。

11、SCN(特殊场景模式)
有植物、雪景、海滩、焰火、潜水、室内这六种模式供选择。

12、全景图拍摄模式
此模式主要用于风景拍摄。它可以把拍摄的若干个画面合并为全景图像。
为画面构图时,要使各相连的画面重叠30%至50%,并把垂直误差限制在图像高度的10%以内。

拍摄完diyi幅图像后,相机的液晶屏上会保留diyi幅图像,允许再构图拍摄第二幅图像。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完成全景图像的拍摄。为了获得Z好的效果,一般采用水
平移动(旋转)相机来拍摄连续图像。当然,三角架是不可少的。在拍摄时不可改变焦距,否则会造成相临的画面变形而无法连接。
要创建全景图像,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拼接。可使用随机附送的PhotoStitch软件来进行。

13、摄像模式
此模式可以拍摄有声短片,以AVI格式记录,Z高分辨率为640x480。因为存储卡的容量有限,所以只能意思意思,体验一下拍摄动态图像的快乐。

从一般专业操控的角度以你看尼康相机为例来讲主要用的就是P、S(佳能是TV)、A(佳能是AV)、M这四种模式。而A(AV)、M这两种模式我相信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模式,在A(AV)模式中,使用者只要根据景深的需要随时控制光圈的大小,而快门值相机会根据测光随时调整,如果快门值低于安全快门的时候(镜头焦距的倒数)就要提高ISO感光度了(ISO越高快门产生的噪点越大),当然如果光线太暗的时候还需要三脚架固定相机。而M模式就根据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想法灵活操控相机了,当然还是通过调整光圈、ISO,在保证快门速度的情况下拍摄。

单反相机还有一个白平衡控制图像的色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白平衡。首先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在该场景中有一只白炽灯光源,白炽灯的色温在3200K左右,它发出的光线中含有红色和橙色的成分较
多,同时在该场景中还有一张白纸,它能把照射到其上面的光线全部反射出去,所以白纸对外会呈现出红橙色,但是我们的眼睛在看这张白纸时它仍然会是白色而不
是红橙色,这是由于我们的眼睛在生理上具有很强的视觉补偿性,它能够使用青绿补色进行补偿,使得白纸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仍然是白色,这就是白平衡。那么人眼
的这种色温补偿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人眼的结构说起。从生理结构上看,人眼大致由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玻璃体与视网膜组成。
当人眼在观察景物时,来自景物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到底视网膜处,视网膜的视细胞受到光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再经由视神经传
导到各视觉,直至大脑的视觉皮层,使人产生视觉。其中视网膜是产生视觉的关键,在视网膜上密布着视觉细胞,主要由锥形细胞与柱形细胞两大类组成,柱形
细胞不辨色,但对弱光敏感,锥形细胞可分辨颜色、感受强光,对弱光不敏感,它由感红R(700~600nm)、绿G(600~500nm)、蓝
B(500~400nm)色光的三种细胞组成。我们知道白色是一种消色,黑白灰都是消色,它们对光源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
反射各种光谱成分。当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吸收时,物体的表面看上去就是黑色;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是灰色;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
是白色,此时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白色反射了所有色光。在我们假设的场景下,由于白炽灯的光线中红色、橙色成分较多,而使白纸对外呈现出红橙色,为了使白纸
呈现出原来的白色,我们的眼睛需要自动增加蓝光、与绿光的数量,从而使它反射出的红、绿、蓝光的数量相等,这样才能还原出白纸原来的白色,这个色光补充的
数量就是白平衡的校正系数。在这种白炽灯的照射下,如果白色物体的白色得到准确的还原,那么通过使用确定好的白平衡校正系数,其他物体的颜色都会得到准确
的还原、再现。

我们知道,任何相机都是对人眼睛的模仿,单反相机也不例外。为了模拟人眼中的感红、感绿与感蓝细胞,在设计相机的成像部件CMOS时在其前方设置了拜耳滤镜,这种滤镜由很多红、绿、蓝的方格组成,每个方格对应CMOS上的一个感光二极管(也叫像素),当光线经过拜耳滤镜时,
透过红色方格的光线会变成红色光,经过绿色的方格的光线会变成绿色光,经过蓝色方格的光线会变成蓝色光,这样光线就会被分解为红、绿、蓝三种色光,并分别
被CMOS上的感光二极管记录,Z后转换为电信号保存起来。从色光的记录过程来看,每个感光二极管都只能记录红绿蓝三种颜色中的一种,但我们知道在Z终形
成的图像中每个像素都是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组成的,那相机是如何从实际像素(相机CMOS上的感光二极管)上的单色到图像像素上的三色转换的呢?
这个转换过程是靠相机内置在相机中的某种算法实现的,不同相机的算法有所不同,所以相机拍出的彩色照片其实是相机靠内置的算法从CMOS上相邻的红、绿、
蓝三种像素推算出来的。同人眼睛一样,相机在记录红、绿、蓝三种颜色时,也要考虑白平衡的问题,在相机内部设置有白平衡调节机构。在大部分相机中,进入白
平衡菜单,会看到有多种白平衡设置选项,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动白平衡,这是一种相机自动设置白平衡的方式,另一类是内置的一些常用白平衡,如
日光、阴影、阴天、钨丝灯、荧光灯等,在相应的拍摄场合下选择相应的选项即可,还有一类是自定义白平衡,它允许用户通过拍摄一个基准的白色物体或直接输入
色温来设置白平衡。相机的自动白平衡由相机内置的色温测量系统自动测出景物的色温,而后自动控制相机以求获得正确的色彩还原,自动白平衡的实质是把与“景
物照明光源相对光谱功率分布”相同的光线补偿为视觉中性,亮度高为白色,亮度中为灰色,亮度低为黑色。在自定义白平衡时,既可以通过拍摄基准白色物体的方
式确定白平衡,也可以直接手动输入色温值,当输入色温值时,相机就把输入的这一色温作为白光,若拍摄场合中实际的照明光源低于该色温,那么拍得照片就会偏
暖,高于该色温值拍摄的照片就会偏冷。当把相机的白平衡直接设置为照明光源的色温值时,该场景中的白色物体在拍摄后的照片中就如实地被表现为原有的白色,
这样场景中的其他物体的色彩将都会得到准确的还原表现。假设我们的拍摄场景中使用的光源色温为5500K,那么当把相机的色温也设置为5500K时,拍摄
场景中的所有物体的色彩都会得到如实地表现,若把相机的色温设置为6500K,那么相机就把6500K作为白色,由于实际光源色温为5500K,小于
6500K,所以拍摄出的照片画面中红、橙色光成分较多,整个画面偏暖。相反,若把相机的色温设置为3500K,那么相机就把3500K作为白色,实际光
源色温5500K大于3500K,这样拍出的照片中含蓝、青色光成分较多,整个画面就偏冷。在前面色温的讲解中,我们提到过随着光源色温由低逐渐升高,所
呈现出的颜色也将依次由暗红逐渐变红、再逐渐变橙、变黄,而后又逐渐变白,Z后再逐渐变蓝。但在相机中设置色温时,色温值设置得越大,照片越偏暖,越小,
照片越偏冷,好像与色温的规律相反,其实从上面我们举的例子中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它并没有违背色温变化与颜色的对应规律。

关于色温与白平衡总结一下:
diyi,在某个拍摄场景中,只有白色物体固有的白色在照片中得到如实地再现,其他物体的颜色都会得到真实再现。
第二,同一白色物体在不同色温光源的照射下所呈现出的颜色是不同的(此处指呈现出的颜色,并非指人眼看到的颜色),在高色温光源之下,由于光源辐射出的光
线中含有的蓝、青色光成分相对较多,所以白色物体所反射的蓝、青色光的比例较多,致使白色物体客观上呈现出青蓝色,整体色调偏冷;而在色温较低的光源的照
射下,由于从光源辐射出的光线中含有红、橙色光成分较多,所以白色物体所反射的红、橙色光的比例较多,使白色物体客观上呈现出红橙色,整体色调偏暖。为了
使白色物体在不同色温下仍然表现为本身固有的白色,就需要对相机接收的红、绿、蓝色光信号的比例重新进行调整,这就是相机的白平衡设置。
第三,在通过输入色温值设置相机的白平衡时,只有输入的色温值与实际光源的色温值一致时,整个场景中的物体的色彩才会得到真实地还原、再现。若输入的色温值高于实际光源的色温值,拍得的照片将偏暖;若输入的色温值低于实际光源色温值,拍得的照片色调将偏冷。

Z后,准确地设置白平衡,只是用来帮助你准确、真实地还原被摄物体的固有色彩,有些时候需要我们这样做,比如拍摄服装、产品等照片时,而有时候拍摄又需要
我们故意地设置“错误”的白平衡,以在照片中营造出某种氛围,满足艺术表现的需要。究竟设置什么样的白平衡,是由拍摄需要决定的,但不管怎样,理解相机白
平衡的设置原理,将帮你快速地掌握白平衡的使用方法,拍出符合需要的照片来。当然如果你嫌麻烦的话这个只要使用RAW拍摄就不成问题了,后期再软件里面可以随时调整。(RAW文件是未经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格式。是一种记录了数码相机传感器的原始信息,同时记录了由相机拍摄所产生的一些原数据(如ISO的设置、快门速度、光圈值、白平衡等)的文件。

RAW是一种专业摄影师常用的格式,因为它能保存本地拍摄数据信息,让用户能大幅度对照片进行后期设计,如调整白平衡、曝光程度、颜色对比等设定,也特
别适合新手补救拍摄失败的照片,而且无论在后期制作上有什么改动,相片也能无损地回复到Z初状态,不怕因意外储存而损失照片。
RAW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软件可以修正镜头的失光、变形等。)
16 0 2016-07-20 0条评论 回复
LHY1971202
先调光圈。
11 0 2016-07-17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