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脑CT好还是核磁共振好

1996XUWEI 2017-11-22
评论
全部评论
gjufcjyf
◆ 疾病知识,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健康科普知识,为您疾病康复提供帮助 CT 检查方便,定位准确,无创伤,无痛苦,图像清晰,对常见的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 %以上,不仅能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还可确定伴随的水肿反应及脑室移位等情况,为选择ZL方法、预后估计等提供客观依据。目前cT 检查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已广泛应用于颅脑病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是目前脑血管病患者shou选辅助检查方法。核磁共振检查无X 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检查费用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很难接受长达40 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shou选的检查项目。由于技术原理的不同,CT 和核磁共振对不同性质的病灶敏感度不同,在具体应用时也有着一定的差异。CT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较敏感,而且较省时省钱,尤其是对意识障碍者更为适用。核磁共振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不仅发现病灶早,而且对小梗死灶,尤其对脑干和小脑梗死灶的诊断,是CT 不能替代的。核磁共振和CT 比较还有如下优点:核磁共振检查对梗死区水肿的改变较敏感,故可较早地显示梗死灶。一般在发病后1 一2 小时,做核磁共振检查,就可显示信号较强的病变特征。而CT 却往往需等24 小时才能显影,过早检查常为阴性。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显示优于CT 。CT 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而核磁共振还能从矢状面、冠状面上探查,所以,对于10 毫米以下的腔隙性脑梗死CT 往往无能为力,而核磁共振对直径2 毫米以上的病灶即可显示。 cT 难以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病变,而核磁共振对检查后颅窝的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正好填补了CT 的不足。对脑出血伴梗死的病灶,核磁共振比CT 灵敏度高。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CT 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影,诊断困难;而核磁共振可显示血肿特征性形态。对于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于CT 。CT 需要靠注射造影剂方能显示,而核磁共振不需要注射药物就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这给显影剂过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CT 是利用X 线成像,对人体有一定损伤;核磁共振是利用电磁场成像,对人体不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检查时间较长,价格较贵,有些地区没有普及。因此,具体选用CT 还是核磁共振检查,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对病清的综合判断而决定。知识链接 CT 是“计算机X 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 线断层摄影术”的英文简称。它是70 年代英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类病灶和机体不同组织的密度不相同,对X 线的吸收就不一致,根据这种差异,以X 线束从多个方向,沿着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把检查部位不同结构的X 线吸收值通过检测器记录下来,并将这些信息资料数字化后输入电子计算机,经过一系列换算处理,得出该层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Z后转变为图像显示出来。CT 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其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非常小的病变,直接显示X 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它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相对空间位置、大小、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能区分脂肪与其他软组织,也能分辨软组织的密度等级,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在疾病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这种成像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方式。 MRI 也就是核磁共振的英文简称。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目前,在我国习惯上还常称为核磁共振(MRI )。MRI 是继CT 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 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MRI 无X 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 ,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做MRI 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11 0 2017-11-22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