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社区

珊瑚是一种石头吗??

中国地图黑龙江 2014-06-20
评论
全部评论
Q8299924
根据珊瑚的生长、生殖、营养等生物学特征,在分类上得知“珊瑚”是动物,属于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或刺胞动物门(Cnidaria)〕。(表1) 1.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营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的基本体型是圆筒或圆盘状,呈辐射对称,身体ZY是腔肠。腔肠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肠上方有个口,腔肠与口之间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触手,触手中有刺丝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丝胞,是动物防卫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为什么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的由来。 2.珊瑚在腔肠动物门中的分类 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 6100多种。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 3.石珊瑚的生态特点 3.1 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已知栖息Z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 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 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4.造礁石珊瑚的常见科属 造礁石珊瑚的鉴定主要根据其骨骼的外形,无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体隔片发育的轮数,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属装饰结构、轴柱的有无等特征来分类定种,而现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则是根据骨骼的微细结构确定它们的归宿(需切片、磨片、镜检)。所以石珊瑚高阶元的分类及其演化是诸家百说。本文采用Veron根据现代石珊瑚的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学,结合古生物学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统。现得知我国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属174种,现只介绍4个科。 4.1 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体分枝,珊瑚群体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径0.5~2mm,群体由外触手芽形成,很少超过二轮隔片,甚至退化无隔片。轴柱针状或无。常见的有柱形珊瑚属Stylophora、排孔珊瑚属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属Pocillopora。在海南岛有杯形珊瑚属,珊瑚杯小,杯径小于lmm,隔片发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状,或无。轴柱无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实,在海南岛民间称为“海花”。常见的种类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状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广东、广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4.2 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笙状,直径一般小于2mm,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该科常见有鹿角珊瑚属Acrop- ora、蔷薇珊瑚属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属As- treopora。
17 0 2014-06-21 0条评论 回复
您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主题
加载中...
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