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资讯

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果的误差到底在哪里?

疫情科普 2020-02-27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其中在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明确提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

2月21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称,成都一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10日后复检出核酸阳性,目前已收入该医院进一步复核。该名患者2月10日出院,出院时符合相关出院指征要求,准予出院,出院医嘱继续居家隔离康复14天,定期接受随访和复诊。

这也意味着,该名患者出院时核酸检测呈现阴性。为何核酸检测呈阴性的病例会在10日后复检呈现阳性,核酸检测的误差来自哪里?为什么核算检测会出现“假阴性”?是不是说明核酸检测的结果没有用呢?

4455.png

专家指出:通常来说,核酸测试是很强大的,不管假阴性还是假阳性的几率都很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流程:

 新冠病毒的核算检测往往是先从患者身上提取样本,随后在实验室中对样本中的核酸进行提取,然后反复扩增复制核酸样本,直至微量病毒数目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得到。这样的RT-PCR核酸检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检测技术,通常来说可靠性很高。HIV和流感病毒也都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检测。

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本身的原因:

华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1月26日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程序,成为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抗击疫情的检测产品。华大基因表示,检测的原理是根据病毒的特异性信息来判断检测结果,不同病毒的特异性位点不同,无法通用。

1.用RT-PCR核酸检测来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也许根本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科学方法。

为了开发出这一检测技术,研究人员必须首先选取病毒的基因。这些基因一方面是病毒检测的参照物,一方面也帮助扩增检测样本中的病毒。为此,科学家选取的是他们认为不太会变异的基因区域。但如果在这个环节就出现判断偏差,同病人样本中的病毒基因不匹配,那已经感染病毒的患者也会得到阴性结果。

2.检测试剂盒的质量和灵敏性有关。不同厂家的试剂盒在设计关键环节存在差异,在检测灵敏性上也会有所差别。

3.检测试剂盒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产生的问题,也是导致检测试剂盒有效的原因之一.每一批次的检测试剂盒从出厂到临床使用之间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是否保证不出现差错.

三:新型冠状病毒采集样本的原因

1:样本采集部位是否准确?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采集标本的种类里有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标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血液标本,血清标本,后来又增加了粪便、肛拭子。而在实际操作中,采取Z多的是咽拭子、鼻拭子之类的上呼吸道标本。

5566.png

有专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个肺深处的感染,因此下呼吸道标本是Z好的,病毒多、Z易检测出来。不过,当病人咳嗽的时候,一些病毒确实是可以被带到呼吸道的相对上部,可供样本采集和检测。

2: 采集样本时是否操作规范?核酸检测针对的是患者鼻咽部的拭子取样,也有痰液样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样可靠性非常重要,需要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确保取样到位。在采样环节上,鼻咽采样环节的操作差异性较大,要特别注意采样是否合适。

3:采集样本时的时间是否合适?   患者在做前几次检测的时候还没有感染。有些病患一开始做检测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被感染。然而,随着时间进程,他们后来被感染了,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还有一些患者在前几次做检测的时候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但因为处于感染极早期阶段,体内病毒数量还不多,不足以被检测出来。尽管RT-PCR核酸检测将样本的基因材料进行了大量复制扩增,但检测人员也需要样本中确实有病毒核酸可供复制。即核酸检测阴性并不表明日后无感染风险。

四:核酸检测时的医生原因

检测医生在进行分析时实验环境和操作规范上也有点一差别.比如采集的样本只是随便晃了一下,还是精准地采集到了病毒,也是会影响结果的。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容易死亡和降解。如果检测时间过长,病毒若是死亡并核酸降解,就不易检出阳性。

有专家指出:现阶段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太现实的,但这至少提醒了我们,当病人继续出现症状的时候,你必须反复进行检测。

国卫办于2月18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进行了更新,“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被更新为“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其它指标未作改动。

核酸检测结果仍作为确诊病例诊断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一为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二为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作者:因果相应

更多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