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资讯

“营口航空遥感系统机库及站坪工程”通过建安专业验收

科技动态 2021-04-03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航空遥感设备是以中低空遥感平台为基础进行摄影(或扫描)成像的遥感设备。

2021年3月25日,“营口机场航空遥感系统机库及站坪配套附属设施工程”顺利通过建安专业验收。建成后的航空遥感系统营口机库及站坪工程将作为航空遥感飞机的运行基地,完成遥感飞机日常维修维护、飞机试飞及部分载荷校飞。该工程是国内唯一综合了遥感飞机、遥感载荷和技术人员的综合运行基地,真正实现了遥感飞机的实时待命状态,可以第一时间承担响应国家各类型的应急监测任务,将支撑航空遥感系统在灾害、应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遥感仪器在探测中遥感技术是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上,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图像处理设备(见遥感信息处理)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几何校正、滤波等)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图像处理设备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设备两类,现代常用的是后一类。判读和成图设备是把经过处理的图像信息提供给判释人员直接判释,或进一步用光学仪器或计算机进行分析,找出特征,与典型地物特征进行比较,以识别目标。地面目标特征测试设备测试典型地物的波谱特征,为判释目标提供依据。

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配备两架ARJ-21型遥感飞机和10多种新型遥感设备及高性能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等,形成在国内最 先 进的航空遥感系统。对地观测中心作为航空遥感系统的运行单位将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使其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成为提高和发展我国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平台,成为我国空间科技发展的重要数据源,促进遥感设备和遥感数据的产业化。

遥感飞机技术指标先进,具有全天候飞行作业的能力,可装载航空照相机、成像光谱仪、成像雷达等多种遥感器。遥感飞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累计承担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航空遥感技术与应用项目,飞行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在遥感综合应用实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遥感设备自主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空遥感系统”由高性能航空遥感飞行平台、先进遥感信息获取系统和地面数据综合处理与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建成后的航空遥感平台将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等遥感设备同时作业能力。

中科院遥感飞机虽已运行10多年,但其综合技术性能优势仍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现能够在小型飞机上进行不同电磁波范围(紫外、可见光、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的遥感仪器的飞行试验。

遥感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遥感飞机先进的技术性能与中科院研制的机载遥感技术系统配套组合,形成机载空间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的综合优势。

航空遥感是以飞机或气球作为工作平台进行成像或扫描的一种遥感方式。其上装有各种传感器,按技术要求,对测区进行有关地物电磁波信息的收集、处理,最后获得各种图像、数据,从而为生产、科研所应用。近十几年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虽然航天遥感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由于航空遥感具有成像比例尺大、分辨率高、几何纠正准确等优点,故航空遥感在仍然是重要的遥感手段。航空遥感包括航空遥感平台、传感器及信息传输及处理等系统。

航空遥感平台不仅包括飞机、气球,而且还包括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遥控飞机。航空遥感所应用的运载工具,仍以飞机为主,国外有采用气球的,但为数不多。航摄飞机应具备航速均匀,航高不变,航行平稳,耗油量少,续航时间长(不得少于5小时)等特性。

以往的航空摄影,仅限于感光胶片记录地物反射电磁波的能量。航空遥感,除以感光胶片作为传统记录外,还采用了光电转换,进行磁带记录。把人们眼睛看不见的的紫外、红外、微波信息,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图像和计算机使用的数字化磁带,以及供分析研究用的曲线和数据。

航空遥感对地定位趋向于不依赖地面控制。确定影像目标的实地位置(三维坐标),解决影像目标在哪儿(where) 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已成功用于生产的全自动化GPS 空中三角测量的基础上,利用DGPS 和INS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可形成航空/航天影像传感器的位置与姿态的自动测量和稳定装置( POS) ,从而可实现定点摄影成像和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对地直接定位。在航空摄影条件下的精度可达到dm 级,在卫星遥感的条件下,其精度可达到m级。

美国NASA 在1994 年和1997 年两次将航天激光测高仪(SLA) 安装在航天飞机上,企图建立基于SLA 的全球控制点数据库,激光点大小为100 m,间隔为750 m,每秒10个脉冲;随后又提出了地学激光测高系统( GLAS) 计划,已于2002 年12 月19 日将该卫星IICESat 发射上天。该卫星装有激光测距系统、GPS 接收机和恒星跟踪姿态测定系统。GLAS 发射近红外光(1 064 nm)和可见绿光(532 nm)的短脉冲(4 ns)。激光脉冲频率为40次/s,激光点大小实地为70 m,间隔为170 m,其高程精度要明显高于SRTM,可望达到米级。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作者:莫失莫忘

更多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