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

全球一年癌症医药费用7054亿,市场呈现高速成长

综合 2016-06-17


医疗市场顾问公司IMSHealth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癌症趋势报告:2015年回顾暨2020年展望》(GlobalOncologyTrendReport:AReviewof2015andOutlookto2020),显示过去5年来,推出70种癌症新药,治疗20种癌症,造就了2015年全球癌症医疗支出开支激增11.5%,高达1,070亿美元,相对的,2011年时成长率仅3.8%。全球超过500家药厂正在研发将近600种已进入末期临床试验的癌症新药,其中最多是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大肠癌的新药。


报告指出,癌症医药物市场将继续成长,年成长率将在7.5%~10.5%之间,至2020年达1,500亿美元,其中免疫疗法等新疗法的广泛应用将会是推动癌症医药支出成长的主力,而临床效果不如新疗法的旧疗法,则将遭到淘汰,略为抵销部分成长力道,此外,负担药费的医疗保险机构也将更积极与药厂谈判,并开发新付费模式,以从新药中取得利润。
  
  所谓重赏之下有勇夫,这股庞大的金流,带动医药界继续积极投入研发抗癌,过去10年来癌症临床新药开发大增60%,开发速度也增快,2013年新药从申请专利到通过核准的中位数时间是10.3年,至2015年降至9.5年,当然这其中有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2012年起对“突破性疗法”(BreakthroughTherapy)采取特殊加速审核的贡献,在过去3年间,有3个药物分子在专利注册后4年内就通过审核。
  
  在美国,医药开支成长率增幅甚于世界,2011年时成长率仅为2%,至2015年增为13.9%,高出全球的11.5%;2011年时,美国占全球癌症医药开支的39%,至2015年已经提升至45%,其中除了强势美元的因素以外,美国市场积极接纳昂贵新疗法也是重大推手;美国一年癌症药物开支总金额为378亿美元,癌症药物占总药物开支比率,2011年时为10.5%,至2015年已经增加到11.5%。
  
  效果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值得怀疑
  
  美国病人负担的癌症药物费用,也是各国中最贵的,美国临床肿瘤医学会年会上,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发布的研究资料指出,统计8种原厂药以及15种学名药在澳洲、中国、印度、南非、英国、以色列、美国7个国家的价格,其中美国药价最高,药价最低的国家是印度与南非,不过当以生活物价平准之后,最负担不起的国家是印度与中国,而最能负担得起的国家则是澳洲。
  
  美国人光是癌症用药就吃掉了台湾整个国家近三分之二的总预算,这种惊人的开销,不仅我们看了瞠目结舌,连美国人自己也吃不消,加上药价全球最高,兴起检讨风潮:到底花了这么多钱,有没有实效?很不幸的,许多学者专家研究癌症新药的实际效果,其实良莠不齐差别很大,有的药物能延长病人的寿命数年,有的药物虽然能缩小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却没有延长多少。
  
  奥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肿瘤学家文内?普拉萨德(VinayPrasad)研究发现,癌症新药的售价与其实效的相关性有限,他研究2008年至2012年推出的36款新药,发现其中只有5款延长了病人寿命。这是因为在加速通过审核的机制下,癌症新药只要显示能缩小肿瘤或其他明确效果,就能加速通过审核而上市,不过,能暂时缩小肿瘤,不代表消灭肿瘤或肿瘤不会又再度长大,并不能保证最后能延长寿命。
  
  即使是真能延长寿命的癌症新药,其效果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怀疑,如2015年刊登于《JAMAOncology》癌症期刊的一篇报告指出,根据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转移鳞状细胞肺癌在常规化疗之外添加单株抗体癌症新药necitumumab,可延长病人寿命1.6个月,加入其他试验的资料后,换算添加necitumumab可增加0.15年寿命,再考虑生活品质换算后为0.11年,以此时间计算,研究认为necitumumab的实际价值应在一个疗程(3周)563~1,309美元之间,然而necitumumab的售价却是一个月用药药价高达1.1~1.2万美元。
  
  虽然IMSHealth对癌症新疗法未来的市场成长预期相当乐观,预期全球癌症医疗支出将从1,070亿美元成长到1,500亿美元,成长空间相当可观,但是药费支出已经高到引起反弹,如占比例最高的美国市场,不论是医疗体系本身,或是政治上以及社会上,都已经对高价癌症药物产生相当大的质疑阻力,多方要求紧缩医疗开支,尤其是许多癌症新药的价格远远高于其实际效用的价值,未来将面临检讨售价的威胁,加上尚有无数新药即将上市,新药之间将彼此竞争疗效,实效不如人的药物将遭市场淘汰。
  
  因此,癌症新药市场乍看欣欣向荣,其实危机四伏,未来新药即使上市,恐怕将面对医疗保险体系压低价格的强大压力,而实效表现并不理想者,更可能面临大幅下修价格,一旦有实效更加的药物,则将永远打入冷宫,而使研发成本血本无归,也就是说,新药即使研发成功上市,仍然存有巨大风险,只有最顶尖者能赢者全拿,生医制药业面对这样的情势,恐需戒慎恐惧,而不能对表面上的市场扩张太过见猎心喜。

更多行业应用